山水田園詩·朋友一生一起走(2)

小朋友們晚上好,我們今天繼續學習柳宗元和劉禹錫的詩。上週我們提到,他們二人是好朋友,一起考中進士,一起在王叔文集團做官,又同時被貶官;在被貶官的第十年,又同時被召回長安,可是不久又同時被貶出長安。劉禹錫和柳宗元就是一起前進一起後退,可以說是一生共進退、一生一起走的朋友。我們今天就來講講二人之間深厚的友情。

唐憲宗元和元年,此時柳宗元34歲,這一年他被貶往湖南。元,是“開始”的意思,比如新年開始的第一天我們稱爲“元旦”,那麼“元年”這裏是指皇帝繼位的第一年;元和元年,就是唐憲宗當皇帝的第一年,“元和”是皇帝的年號,就像我們講過的“開元”“天寶”都是年號,以後會跟小朋友們講講年號的事情以及年號的作用等等。

我們接着講,元和元年(806年),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他的好朋友劉禹錫被貶到朗州,就是湖南常德。兩人雖然都在湖南,相隔300多公里,但是按照朝廷規定,他們不能互相看望,只能互相寫信。在永州期間,劉宗元爲了能夠回到長安,想盡了各種辦法,比如尋求高官幫助,找親友幫忙,或者期待皇帝大赦天下等等,那麼他的努力到底有沒有換來什麼積極的結果呢?即便是不能完全解決問題,起碼應該有一點點希望吧。

這希望還真的有!在唐憲宗元和九年的年底,朝廷上下,對這些自始至終沒有獲得一點赦免的罪臣們也產生了一點憐憫之心,想想人才難得,於是下令將這些被貶的官員徵召回朝,準備起用,這已是柳宗元被貶永州的第十個年頭。聽到這個消息,柳宗元真是喜出望外,他在《汨羅遇風》這首詩中寫道:南來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門自有期。爲報春風汨羅道,莫將波浪枉明時。

《汨羅遇風》

南來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門自有期。

爲報春風汨羅道,莫將波浪枉明時。

題目中的“汨羅”,就是汨羅江,在湖南省東北部。提起汨羅江,我們會想起誰?對,就是偉大的詩人屈原。相傳我們偉大的詩人屈原在得知自己的國家被秦國滅了之後,悲痛絕望,在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汨羅江自盡。而柳宗元這首詩第一句“南來不作楚臣悲”,這句中的“楚臣”,就指屈原,因爲屈原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

這句詩意思是說,我從南方歸來不必再象屈原那樣爲報國無門而悲傷。“重入修門自有期”,這裏有個“修門”小朋友理解一下,它本來是指戰國時期楚國的都城郢城門,在柳宗元這首詩裏,用來借指長安城門,重入修門就是重新進入長安城門,說的是他自己眼看着就要重新回到長安,回到朝堂上。

最後兩句要放在一起理解,“爲報春風汨羅道,莫將波浪枉明時”,說在春暖花開的時節,又來到汨羅,這條路充滿希望。在這春風中行走在汨羅江邊的路上,回想起先賢,激勵着自己要有所作爲,不要辜負了這開明的時代。詩的名字寫的是“汨羅遇風”,按理說應該寫風颳得怎樣,路上的風景怎麼樣,但是他沒有寫風,也沒有寫風景,寫的是自己的心裏話,說明柳宗元此時並沒有消沉,還是想有一番作爲的。

整首詩大意是說:當初被貶永州的時候,我並沒有像屈原那樣悲觀絕望。因爲我知道自己遲早會重返朝廷。爲了報答汨羅江的春風,請汨羅江的波濤不要再阻礙我們,不要再耽誤我們,因爲那又將阻礙我爲國盡忠效力。

可是,就在這些被貶十年之久的倒黴人紛紛趕回長安,重新聚攏的時候,一個小小的變故卻瞬間改變了這些人的命運,讓他們天大的喜悅再次化作沮喪,天大的希望再一次化作絕望,而這樣的變故竟然是由一首小詩引起的。這是一首什麼樣的詩,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威力呢?這就是元和十年三月劉禹錫所作的《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事情是這樣的,他們是元和元年離開長安的,到了元和十年,被召回京城長安。十年時間,當初被趕出京城的八司馬,除了去世的兩人,還有一人在早幾年被調往淮南,其餘五個人都回到了長安。回來之後,朝廷還沒來得及安排他們,他們也就沒有公務處理,正好趁此機會在長安逛逛,重溫一下當年在長安的生活。

喜歡唐朝長安城的小朋友,可能會看一些圖片和視頻,對長安有所瞭解。長安城有一條很出名的大街,叫朱雀大街。很寬,有150米寬,它是長安城的南北中軸,換句話說,長安城以朱雀大街分割,劃分爲南北兩部分,皇宮和官署在城北,朱雀門就是皇城的大門。朱雀門外的大街兩邊,都是整齊的房屋和道路,當然也有很多的寺廟和道觀。有個寺廟很出名,叫興善寺,現在叫大興善寺,是長安時最大的寺廟,與興善寺中間隔着朱雀大街遙遙相對的是玄都觀。

唐朝時,玄都觀是長安的熱門景點。在京任職時,柳宗元與劉禹錫經常利用休沐日到玄都觀遊玩。休沐日就是不工作用來休息的日子,有點像我們現在的星期天,我們現在是工作5天休息兩天,俗稱“作物休二”,唐朝那時候是做十天休息1天。“做十休一”,王勃在《滕王閣序》裏就寫到“十旬休暇”,感覺工作時間長是吧?其實唐朝的節假日特別多,節假日也不工作的,所以整體休息的時間還是比較多。

唐朝正逢我國曆史上第三個溫暖期。溫暖期又是怎麼回事呢?這是我國卓越的科學家物候學家竺可楨根據大量的研究,把我國曆史上的氣候大致劃分爲四個溫暖期和四個寒冷期。唐朝正處於我國第三個溫暖期,長安的平均氣溫比我們現在高兩度左右,當然春天也來得早,早春2月,長安城就花開燦爛。3月,劉禹錫和柳宗元等幾位一同被召還的好友同遊了玄都觀。之後,劉禹錫寫下了那首著名的詩——《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這首詩也叫《玄都觀看花》。

《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或《玄都觀看花》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這首詩很好理解,我就不一個字一個字解釋了,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是這樣的:長安道上行人車馬川流不息,揚起的灰塵撲面而來,人們都說自己剛從玄都觀裏賞花回來。玄都觀裏栽種着許多株桃樹,全都是在我被貶離開京城後栽下的。

稍稍體會一下,就能感覺到其中的弦外之音了。什麼弦外之音呢?他說我劉禹錫現在回到了長安,來到了著名的玄都觀。京城的大街上,無數行人和車馬揚起的塵埃迎面撲來,人們都說是看花歸來,可是我進到玄都觀裏,打眼一看,這玄都觀裏的1000多棵桃樹之前都沒見過,想必都是在我劉禹錫被貶之後才混進玄都觀的吧。那意思就是,朝廷裏這些新的官員,很多都是踩着我劉禹錫上臺的。

這首詩在當時立刻引起了軒然大波,劉禹錫也很快招來了報應,元和十年的4月26日,唐憲宗下令,將這些剛剛被召回長安的司馬門通通貶到更加偏遠的地方做刺史。刺史比起司馬,表面上看是官職提升了一級,但是遭遇更加悲慘,那些生存環境也更加惡劣。

其實,說白了,劉禹錫這首詩不過是個導火索,真正的原因是,當年他們這批人是反對太子李純做皇帝的,但是李純在另外一批人的擁護下勝利了,成功作了皇帝,李純就是唐憲宗。可以說劉禹錫他們這些人,是唐憲宗的對頭,唐憲宗是不會赦免他們的,再加上這首詩中所隱含的譏諷之意,只能更加激怒他,這是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是當時的宰相們,要麼是柳宗元等人的政敵,要麼跟他們交情一般,要麼有交情的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他們只能等着再一次被趕出長安。

這第二次被貶,劉禹錫最慘。柳宗元被貶到廣西柳州,劉禹錫被貶到播州做刺史,播州呢,就是現在的貴州遵義。在當時播州這個地方,全部的居民還不足500戶,就算一戶有5口人,也不過是2500人。2500人是什麼概念呢?小朋友想一想,你上小學一年級有6個班,一個班有40多人,一個學校從一年級到五年級有30多個班,那麼一個學校裏就有1200多人,加上老師和工作人員,兩個學校差不多就有2500人了,甚至超過這個數字了。可是當時整個遵義市才2500人,實在是太荒涼了。當然現在好太多了,現在遵義有600多萬人。

劉禹錫就被貶到這個荒涼的地方,而劉禹錫的母親當時已經80多歲,年邁體弱,根本不可能跟隨劉禹錫去播州這麼偏僻荒涼的地方,到底該怎麼辦呢?劉禹錫感到驚慌失措,一籌莫展。柳宗元一聽也大哭起來,他不是爲自己哭,他是爲劉禹錫哭,哭完後他站了出來,上書朝廷表示:播州不是人住的地方,劉禹錫的母親年邁體弱,沒有母子一同前往播州的道理,他願意用自己的柳州跟劉禹錫的播州調換。

柳宗元當時被貶往廣西柳州,人口也不多,大概7000多人。如果說播州的人口是兩個小學,那麼柳州的人口就是5個小學,也好不到哪裏去,但是好歹比播州好一些,又是交通要道。不過,我們要知道,這是個非常危險的建議,爲什麼呢?因爲劉宗元你根本就沒有資格提這樣的要求,你本身就是一個戴罪之官,皇上不殺你,沒有把你貶到更糟糕的地方去已經是萬幸了,你怎麼還能跟他談條件呢?說要跟劉禹錫調換,我到他那兒去,他到我那兒去,這對唐憲宗來說,不是更加火上澆油嘛。

不過,與此同時,宰相裴度也爲劉禹錫說情,裴度在歷史上也很有名,而且裴氏也是大家族,在唐朝出了17位宰相。小朋友們可以記住裴度這個名字,以後還會講到他。裴度跟唐憲宗說:劉禹錫是有罪,但是他的母親年紀大了,讓年邁的母親與兒子生離死別,這太讓人傷心了。唐憲宗現在也是個聰明人,他想了很久說,我不過是責備劉禹錫而已,沒有打算讓他的母親跟着傷心。於是,第二天就下令將劉禹錫改貶爲連州刺史,連州就是現在的廣東連州。

講這個故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在大家都已經紛紛落難的情況下,柳州能比播州好多少呢?但是哪怕就這一點點好處,柳宗元都願意把這個好處讓給他的朋友。對於柳宗元來說,能回到長安是他最迫切的希望,回不去是痛苦的,但是一旦當他的朋友遇到更大困難的時候,他就會義無反顧、毫不猶豫的捨棄自己的利益,不顧危險爲朋友着想。我現在想啊,如果當時只有一個名額可以回到長安,他肯定也會將這個機會讓給劉禹錫,讓給最需要這個機會的朋友,從這一點說,柳宗元是一個君子,當他身處逆境的時候,還能夠保持作爲一個人該有的節操和品格。

就這樣,他們剛在長安呆了一個多月又要離開了。劉禹錫和柳宗元一起離開長安,一直相送,送到了湖南衡陽,到了這裏就不得不分別了。從這裏,劉禹錫要越過五嶺,南下連州,而柳宗元要沿湘江而上,到達柳州。分手之際,柳宗元寫了一首詩送別劉禹錫。柳宗元一共給劉禹錫寫過3首送別詩,這是第二首,所以稱爲《重別夢得》,夢得就是劉禹錫的字。

這首詩內容是這樣寫的: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岐路忽西東。 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爲鄰舍翁。意思是:二十年來我們歷經滄桑,患難與共,今天忽然在岔路口分別、各奔東西。如果皇恩浩蕩,允許我們回家種地,晚年就朝夕相處,做鄰居老翁。

由於是再一次遭貶,柳宗元似乎已經預感到這次分別兩人很難再有重逢的機會,便強忍悲痛,而以安慰的口氣與劉禹錫相約:如果有一天皇帝開恩,准許我們歸田隱居,我們一定要做鄰居,一起種種田,養養雞鴨,白髮相守,度過晚年。柳宗元這種相約做鄰居的願望中,深深地蘊含着他和劉禹錫難捨難分的離愁別恨以及生死與共的深情厚誼。

回想二十年前,兩人一同走進科舉考試的會場,一同進士及第,一同入朝爲官,面對日趨衰落的大唐,二人心繫國家,力主改革,渴望振興大唐基業。但是,改革失敗,他們的一腔熱血都落了空,分別十年之後剛相聚,又要分開了。本來是很要好的兩個人,上天卻給他們開了一個不好的玩笑,一個廣東、一個廣西,不知何時能夠再見面了,他們清楚,也許這一別,便是一輩子了。

那麼,柳宗元到了柳州之後,日子過得怎麼樣?他回家種田和劉禹錫做鄰居的願望實現了嗎?劉禹錫又過得怎樣?這一對好朋友還有什麼故事發生?我們下週接着講,今天就先講到這裏,關於秋天的詩本週暫時也停一次,怕你們根本背不完,先把下面的幾首詩背一背哈,加油吧,小朋友們!

10月25日打卡(①②任選1首,③瞭解,有餘力者可全部背會)

①《汨羅遇風》(唐·柳宗元)

南來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門自有期。

爲報春風汨羅道,莫將波浪枉明時。

②《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唐·劉禹錫)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③《重別夢得》(唐·柳宗元)

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岐路忽西東。

 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爲鄰舍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