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小故事(1)·金龜換酒

小朋友們好,我們今天換一個話題,不講“童真童趣”了,講講詩人之間的小故事,一些詩詞在產生過程中或者在後來傳播過程中的小故事。那些寫可愛孩童的詩,我們以後再繼續接着講。

今天,來講第一個小故事:金龜換酒,主要是李白和賀知章之間的故事。

李白出生於約701年,小朋友現在應該都記住了這個年份。因爲盛唐的詩人,都可以以李白爲座標,看看他是比李白大,還是比李白小。這樣,就能大概瞭解詩人所處的時代,有利於我們更好的理解詩歌內容,也有利於我們記得長久。

一般來說,我們會把唐朝劃分爲四個階段,分別是: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李白主要活躍在盛唐時期,也就是唐玄宗執政時期,他的詩歌也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追求建功立業、積極昂揚的向上精神。

下面這些小知識請小朋友們試着記住——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被稱爲“詩仙”。再說一遍哈,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被稱爲“詩仙”,是唐朝重要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作爲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有20多首詩入選了《唐詩三百首》。

李白爲什麼會被稱爲“詩仙”呢?大家知道這個稱號是怎麼來的嗎?爲什麼在這麼多詩人中,就他一個人被稱爲“仙”呢?

據說,李白在20歲左右,曾去拜見當時著名的道教領袖司馬承禎。司馬承禎對李白有一個評價,說他“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意思是說,李白的相貌頗有些仙風道骨,可以一起在天上、宇宙中雲遊。

這裏跟小朋友們簡單說一下道教,道教是中國本土的宗教,東漢時期開始創立,經過魏晉南北朝的發展演變,到了唐代進入了興盛時期。

唐朝爲什麼特別重視道教呢?這是因爲,唐朝的皇帝姓李,我們經常說皇帝李隆基、太子李亨、唐憲宗李純等等,唐朝的皇帝姓李,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李耳也姓李。李氏皇族爲了顯示自己是正統,就說李耳是他們的祖先,奉道教爲國教,大力提高道士的地位。

唐玄宗李隆基對道教的熱情更是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除了尊奉老子李耳爲太上玄元皇帝,還把盧鴻一、王希夷、李含光、司馬承禎、張果等當時最著名的道士請到長安,加官封爵,百般崇信,剛纔提到的張果,傳說他後來成仙了,就是八仙過海中的張果老。

剛纔還提到一個人叫司馬承禎,我們可以重點說一下他,他這個人很有來頭,是司馬懿的弟弟司馬魁的後代。小朋友們可能不知道司馬懿是誰,但是一定聽說過諸葛亮吧?這個司馬懿,就是諸葛亮生活後期主要的戰爭對手。

司馬承禎是當之無愧的唐代道教首座,國內許多道教名山都曾留下司馬承禎的足跡,他被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三代皇帝多次召見,並且與李白、王維、陳子昂、孟浩然、宋之問、賀知章等結爲“仙宗十友”,名傾朝野。聽聽這些名字,是不是一個個都很出名?不過司馬承禎不肯在朝做官,活得非常灑脫。

司馬承禎說李白的相貌有仙風道骨,李白也說自己以天地自然爲容貌,不肯附庸權貴。從這些記載當中,我們大體能夠感受到李白高傲、張揚的個性。

李白還有個稱號叫“謫仙人”,謫仙人指天上謫居人間的仙人。那麼“謫仙人”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呢?這出自一位著名詩人對李白的讚揚。這位詩人就是賀知章。

賀知章的詩有幾首我們很熟悉,他寫過《回鄉偶書二首》,我們比較熟悉的是:“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還有一首《詠柳》也廣爲人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讀起來朗朗上口,一千多年來廣爲流傳。

《回鄉偶書》二首

其一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其二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李白和賀知章是怎麼交往上的呢?據記載,李白剛到長安的時候,賀知章已經80多歲,在朝廷擔任太子賓客,這是一個太子的屬官,後來他又被授予祕書監,從三品,負責管理、修撰圖書經籍。

唐玄宗天寶二年,賀知章上奏玄宗,請求回鄉做道士,唐玄宗率領百官爲他賦詩送行。可見,他在朝廷享有很高的聲譽,在詩壇上也佔有一席之地。

就是這樣一位頗有地位和名氣的大詩人,一見到李白就驚呼他爲謫仙人,認爲李白的風采神韻不是一個凡人,簡直就是從天上下來的神仙,有着不同常人的仙風道骨。

我們知道,李白從小就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他號青蓮居士,從15歲起,李白就喜歡尋仙訪道,曾與好友在深山結伴修行,所以李白的精神氣質,自帶謫仙人的風采。

兩人見面之後,李白拿出他寫的詩《蜀道難》,來請賀知章指正,賀知章一邊吟誦一邊讚不絕口。更加確信,只有天上的神仙,才能寫出這樣絕妙的詩句。

二人都是詩人,文采斐然;又同爲道友,風度翩翩。於是,賀知章遇到了李白這樣的忘年知己,真是惺惺相惜,一見面就有相見恨晚之感,所以他就請李白喝酒。李白也喜歡喝酒,我們知道的,其實賀知章也非常喜歡喝酒。

這兩人對酌,把酒言歡,酒喝了一盞又一盞,喝得是十分的盡興。到結賬的時候,賀知章才發現,光顧喝酒了,身上沒帶酒錢。只帶了一個朝廷爲官員頒發的金龜袋,於是他毫不猶豫地將這金龜袋解下,換了酒喝。

這就是著名的賀知章“金龜換酒”的故事。

李白對此十分感動,也很看重與賀知章的這一段友情,他在詩中多次提到二人會面以及喝酒的情形,也多次提到“謫仙”這一個稱謂。如“四明逸老賀知章,呼餘爲謫仙人。”“青蓮居士謫仙人”等等。

後來,賀知章去世了,李白獨自對酒,悵然有懷,想起當年金龜換酒的情形。哀痛地寫下《對酒憶賀監》二首。

《對酒憶賀監》【其一】(李白)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

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爲松下塵。

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大意是說,四明山中曾經出現過一個狂客,他就是風流倜儻的賀知章,當初在長安第一次見面,他就稱呼我爲天上下凡的仙人,可惜當初喜愛杯中美酒的酒中仙,如今卻已經化作了松下的塵土,想起他當年用金龜換酒的情形,不禁悲傷落淚,打溼了衣裳。

【其二】

狂客歸四明,山陰道士迎。

敕賜鏡湖水,爲君臺沼榮。

人亡餘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夢,悽然傷我情。

爲什麼李白稱賀知章爲“狂客”呢?因爲賀知章自己給自己取個號,叫“四明狂客”,“四明”就是“四明山”,在浙江境內,是賀知章的家鄉。李白這第二首詩,回憶了賀知章辭官還鄉的過程,賀知章歸鄉時,皇帝曾下詔,將鏡湖剡川的一片水域賜予他,作爲放生池,這是非常榮耀的事情。就是“敕賜鏡湖水,爲君臺沼榮”這兩句詩表達的意思,如今賀知章人已逝去,僅留故居,鏡湖裏空有荷花在了。

李白的這兩首詩,都回憶了與賀知章初次見面時的情形,後來李白在遊會稽時,就是現在的紹興,觸景傷情,心痛地悼念起這位忘年的故交。

李白呢,就是這樣一位,生活在大唐盛世,風流俊逸的謫仙人。他號稱謫仙,在他的身上、詩中,散發着一股濃厚的神仙氣、仙道氣息。這跟李白的道教信仰有很大關係,李白不僅僅只是一位道士,而且是一位接受了道籙,有着正式文憑的道士。

還是在少年時期,他就信仰道教,曾經在一首詩裏說,“十五遊神仙,仙遊未曾歇。”歇就是停止,意思是他從十五歲開始信仰道教,一直沒停過。賀知章稱呼他是謫仙人,因爲李白的身上的確帶着超凡脫俗的氣質,杜甫曾經寫過一首《飲中八仙歌》,其中說到: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前兩句詩表現出李白的巨大酒量,卓越的詩歌創作才華,豪放不羈的生活態度,但是最爲感染後人的,還是“天子呼來不上船”的那種傲岸不羈的性格。面對皇帝的召喚,李白非但沒有誠惶誠恐,反而以酒中之仙自詡,表現了他傲視權貴的精神。

今天,我們當然無從去考察李白這一行爲是真還是假,但這種行爲方式的確非常符合李白的性格邏輯。李白在人們的心目中,正是這樣一個桀驁不馴、豪放縱逸的人物。顯然,最能體現李白豪放氣度、神仙氣度的舉動就是飲酒。

李白嗜酒如命,而且酒量非常大,這在他的詩裏面很充分地反映了出來,如“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窮愁千萬端,美酒三百杯”、“烹羊宰牛且爲樂,會須一飲三百杯”,“一杯一杯復一杯,千杯綠酒何辭醉”,“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他的朋友崔成甫稱他“天外常求太白老,金陵捉得酒仙人。”

李白是否真的如他詩中所說的那樣一杯一杯地,喝掉成千成百杯的美酒呢?其實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李白的酒量究竟有多大,而是李白在飲酒的過程當中,不同凡響的表現。也許每次當他喝醉之後,都會產生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這種感覺或許與成仙的感覺最爲相近。

正是在這種飄然若仙的醉態當中,李白創作出更加精彩的詩歌,那些千古流傳的偉大作品,往往就是在美酒的燃燒中一揮而就。在旁人看來,簡直猶如神助,這種超凡的文學創作才能,上天入地、翻江倒海的狂放的詩風,不正是鮮明的詩仙風範嗎?

這次,我們來挑戰一首李白的古體詩《將進酒》,不強求每個人都背會,有興趣的可以去挑戰一下。我是會背的,這不是難事,因爲理解之後背會就不會忘了——

《將進酒》(唐·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爲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爲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爲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將進酒》這首詩裏有很多千古名句,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得意須盡歡”等等,看起來有點消極,因爲整首詩都在講喝酒,好像在宣傳及時行樂,縱酒享樂,但是瞭解一下李白當時的處境,就能理解他的心情:他是在無奈的情況下,只能喝酒了,因爲他覺得自己無法和皇帝做正面對抗,想用酒來鼓舞自己。

這首詩和我們背過的《行路難》一樣,也是寫在李白被賜金放還之後,其實前面我給小朋友們講過了,李白好不容易進了翰林院,本身應該好好珍惜。但時間長了,他自己也厭倦了做個御用文人,就不好好表現,天天喝酒,而且說話也容易得罪人,各種因素加起來,唐玄宗也煩了,找個理由把他打發出來。李白被打發出來之後,他寫的詩裏好像顯得自己多委屈一樣,所以每個人看自己的缺點,總有侷限性。

這首詩雖然表面是宣傳及時喝酒行樂,但是藝術性很高,而且越品越覺得有意思,我們也不能天天只學習那些偉光正的詩詞,偶爾也要接觸多樣性的詩歌,何況這首詩歌豪氣沖天,非常有感染力。

先說一下題目的讀音問題,一定是將qiāng進酒,有人讀成了jiāng進酒,這個就鬧笑話了。“將”就是“請”的意思,“將進酒”就是請喝酒,它是樂府調名,內容大多是描寫宴會時朋友之間放歌勸飲的樂趣。大家可以想象這樣一幅畫面:在唐朝,李白和一羣人喝酒,一幫人喊着“將進酒,將進酒”,然後大家頻頻舉杯,還一起吟詩,是不是挺浪漫的?

這首詩看着很長,但是你只要弄懂了它的意思,就很簡單,很快就能背下來。

這首詩的前兩句寫得很大氣,“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意思是,你難道看不見黃河之水從天上奔騰而來,奔流着直到大海,從此不會再回來。因爲河流最後都是匯入大海,那個出口叫入海口,而大海的水並不會再回頭流到河裏,這真是大自然的神奇。

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起源於青藏高原上的巴顏喀拉山,它很長,有5400多公里,橫跨了中國九個省或自治區,彎彎曲曲,一直流到山東省東營市,最後匯入渤海。唐朝詩人寫了很多詠黃河的詩,我們背過的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還有他的“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都是經典名作。李白這首“將進酒”的開篇,出人意料地從黃河開始寫,而且是十個字一句,顯得大氣磅礴,眼前立即出現黃河奔流到海的情景。

第三句第四句:“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意思是你難道沒有看到父母面對着明鏡感嘆自己雙鬢的白髮,感覺早晨還是一頭黑髮,怎麼一到晚上就花白一片了呢?這是在感嘆人生苦短,把人生從年輕到衰老比喻成一天的早晨和傍晚,非常恰當,大開大合。這兩句充分體現了李白寫詩不拘一格、灑脫飄逸的特點。這兩句看似和前兩句關聯不大,但是去了解一下孔子的一句話,你就會明白李白的深意了。

孔子有一句名言:“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意思就是時間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復返。從孔子之後,中國文化中常用水的流逝比喻時間的流逝。所以這首詩第一句講黃河水,接下來說人生苦短,是非常好的關聯句。

接下來的兩句“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這是在說人生得意的時候要盡情歡樂,不要讓這金酒杯空空如也,對着月亮。“金樽”就是指精美的酒器,李白很喜歡用“金樽”這兩個字。《行路難》中,第一句就用了“金樽清酒鬥十千”。從《將進酒》整首詩看下來,李白正在和幾個好朋友喝酒,酒宴中中揮毫寫下了這首氣衝雲霄的樂府詩。

李白身上最大的優點就是心態還不錯,不管遇到多大的煩惱,他都能自己想得開。你看他的詩歌,哪怕是特別悲涼的《行路難》,也會在詩中體現希望,所以他的詩爲什麼能夠千古流芳?還是因爲詩的內容更多的時候是正能量的,起碼有正能量的影子。如果僅僅是像怨婦一樣的抱怨,他也不會成爲李白,也不會被稱爲“詩仙”。

七八兩句真是神來之筆了:“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意思是,老天爺既然造就了我這棟樑之才,一定會有用武之地。千金用完又如何?我還能把它賺回來。據說李白在遊覽古代梁、宋兩地時,曾將數萬金一揮而盡,所以在本詩中也放出這樣的豪言壯語。這句詩可能大家都比較熟悉,也是這首詩的精華,表達了李白當時懷才不遇的心情,但不是僅僅哀怨,還有希望。就等於說,皇上你沒看上我沒關係,總有人能看上我的。

九句十句說,“烹羊宰牛且爲樂,會須一飲三百杯。”他們殺羊宰牛,做成美味佳餚,要喝個痛快。如此歡樂的聚會,應當痛飲三百杯,一醉方休。可以看出,這裏說的喫飯,可不是一兩個小菜,一兩壺小酒的那種聚會。完全是殺豬宰羊,大口喫肉,大口喝酒的大餐。

下邊幾句:“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夫子”就是指年長並且有文化的男人。“生”就是後生,指年輕男子。這句話是說,“岑大哥呀,丹丘老弟呀,趕緊喝,別停杯呀。”看來是一幫男人在喫飯,李白的朋友真是遍天下。

接下來“與君歌一曲,請君爲我傾耳聽”,就是喝到興奮處,李白說讓我來爲你們高歌一曲,請你們爲我傾耳細聽。

李白高歌一曲什麼呢,後面接着說:“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這裏的“鐘鼓饌玉”是指富貴的生活,“鐘鼓”是說有錢人家在宴會時用來奏樂的樂器。“饌玉”呢,是形容食物像玉一樣精美。饌,指喫喝。我們說了,李白是惹怒了皇上以及皇上身邊的人,才被賜金放還打發出來的。於是他說整天喫山珍海味,有什麼珍貴的,以此來表達自己對達官顯貴並不羨慕,只希望永遠醉下去,不願清醒,其實李白不就是經常醉着嗎?

接下來又說,“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意思是,自古以來,聖賢內心其實都是很寂寞的,只有那些會飲酒的人才能留下美名。前面這句話我是非常贊同的,地位越高的人,內心其實越寂寞,因爲身邊的人都不敢跟他講實話,就比如當時的皇帝李隆基。有個成語叫曲高和寡。就是說曲調太高深了,能和你應和的人就少,沒有人能聽懂,所以越是聖賢越是寂寞。

後面的這兩句“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是有典故的。陳王是誰呢?陳王就是曹操的兒子曹植,就是相傳寫《七步詩》的。據說,曹操一共有25個兒子,其中大家熟悉的有3個,分別是曹丕、曹植和曹衝,曹衝就是我們小學課本中想辦法稱大象的那個,非常聰明,可惜,十幾歲就夭折了;曹丕和曹植都是能文能武,他們倆和父親曹操被文學界稱爲“三曹”,都是文學大家。這一點小常識小朋友可以記住,三曹就是指曹操和曹丕、曹植。

曹植曾被封爲陳王,他經常在宮裏組織朋友來喝酒,然後一起唱歌跳舞。根據史書記載,曹操活着的時候,曹植也因爲多次喝酒誤事兒,後來曹操去世了,他也不能有太多政治追求了,喝酒更成了人生重要的事情。

當年陳王愛喝酒的事情流傳很遠。又能寫詩又能喝酒的陳王曹植肯定是李白的偶像。“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的意思是,陳王當年經常在洛陽的平樂觀設宴款待朋友,美酒隨便喝,喝高興了爲止。這句詩裏用了曹植的典故,說明李白對曹植的文章非常熟悉。曹植有篇文章叫《名都篇》,裏面有一句就是“歸來宴平樂,美酒鬥十千。”李白直接拿來用了,還用得恰如其分。李白這位詩人一向自命不凡,所以他的偶像也往往是那種有超級大才華的人,曹植就是,孟浩然也是。

我們都知道,現在有個成語形容人非常有才華,叫“才高八斗”,那“才高八斗”呢,最初指的就是曹植。這句話是南朝的謝靈運說的,謝靈運說“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古及今共分一斗。”石是古代計量單位,一石等於十鬥,曹子建就是曹植,因爲曹植,子子建;謝靈運這句話意思是,天下的才華共10鬥,曹植佔八鬥,我佔一鬥,剩下的人總共佔一鬥。謝靈運這個人爲人清狂,恃才傲物,他說這句話就是意味着不把天下人放在眼裏,只有曹植才華卓越,讓他由衷佩服。

在看詩的最後幾句:“主人何爲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意思就是說,主人啊,你爲什麼說錢不夠多呢?儘管買酒來讓我們喝。那些名貴的五花良馬,昂貴的千金裘衣,把你的孩子喊出來,讓他把這些昂貴的東西都拿出去換美酒吧,讓我們一起舉杯,消除這無盡的萬古長愁。

這裏這句“主人何爲言少錢”很有意思。大家還記不記得,前面有一句詩,叫“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都說了,錢花完了還能再賺回來,主人你現在又說什麼錢不夠買酒了,趕緊拿你這些名貴的東西換酒來吧,我們今天都要喝個痛快,拋卻所有的憂愁。

其實喝醉了真的就沒有憂愁和煩惱了嗎?也不是,李白在《宣州謝跳樓餞別校書叔雲》中寫道:“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可見,有了憂愁的事情,光喝酒是解決不了的,說不定還愁上加愁,在這一點上,我們不要學李白哈。

這樣看下來,這首千古奇詩《將進酒》的意思就全明白了嗎?說實話,這首詩完全理解需要時間,只有我們的人生經歷過失意、彷徨、苦悶,可能才能真正理解李白懷才不遇的心情。現在我們能做的,就是把它背下來,必須背下來,因爲這首詩是中國古代詩詞代表作。加油吧,孩子們,相信自己,可以的!

二、《十二月十五夜》

小朋友們好,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首跟冬天有關的詩,是來自清朝的詩人袁枚,夏天的時候,我們學習過袁枚的詩《所見》,寫他在路上遇見的一個想捕蟬的小牧童。今天這首詩,寫的是冬夜的情景。我們先來讀一遍——

《十二月十五夜》(清·袁枚)

沉沉更鼓急,漸漸人聲絕。 

吹燈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這首詩寫於乾隆四十二年,此時詩人袁枚已經61歲了,在這一年的最後一個“十五夜”,他映月賞雪,顯得怡然自得。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首小詩的意思。

“沉沉更鼓急”,“沉沉”是形容聲音悠遠而深沉。這裏指從遠處傳來的斷斷續續的更鼓聲。更(gēng)鼓,就是古代夜間報更的鼓聲。在古代,夜裏用更計時,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而且晚上派專人巡夜,打鼓報道時刻,這叫做“打更”,打更用的鼓叫“更鼓”。那時候每天晚上都有專門的人打鼓報時,這樣的人被稱爲“更夫”。現在小朋友們理解了嗎?古代夜間是打鼓報時,這種做法叫“打更”,打更用的鼓,叫“更鼓”,打更的人,叫“更夫”。

像很多古裝劇裏,就會有打更的情節,比如在夜間,空蕩蕩的街巷裏,更夫提着燈籠和更鼓,走一段就喊一聲:“天乾物燥,小心火燭。”喊完,“咚——”敲一下鼓。這在古時候是很常見的。我小時候也會計算夜裏過了幾更,當然不是用更鼓,而是聽雞叫。到了晚上,每當聽到第一次雞叫時,就是一更天,這時候就該睡覺了。等斷斷續續聽了幾次雞叫,就知道五更天了,天要亮了,該起來上學。

小朋友問,你有判斷錯誤的時候嗎?那必須有啊,不過大部分都是起得太早了,尤其是冬天,因爲夜長,睡得早,就醒得早,我上小學時從沒遲到過。有時候起得太早,走在路上,月亮就在頭頂,到學校的時候,學校大門還是關着的,於是就在門口坐着玩半夜,等天亮;有時候,就直接再跑回來再接着睡覺。若是碰上下雪,小時候我們那邊雪下得大,動不動就積雪一尺來厚,漫過我的膝蓋,我們這些起早的學生,還有家長,就會自發地拿着家裏的大鏟子和掃把,清理路邊的雪,從村裏一直清理到小學,方便孩子們上學,反正現在回想一下,覺得蠻好玩的,小時候也不怕冷。

小朋友可能會問,石老師你出門不看看鐘表上的時間嗎?嘿嘿,說實話,那時候我家裏沒有鐘錶,同學家也沒有,鄰居也沒有,所以我們感應時間就跟古人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看天的陰暗變化,夜晚聽雞叫幾遍。其實也很少會弄錯,這就是一種自帶的本領吧。古人說“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大家從古到今都是這樣計時的。

現在是沒有這個條件了,首先聽不到雞叫,也沒有打更了,其次是家家戶戶都有鐘錶,手機看時間,不需要自己感知,看一眼就行。若是睡到半夜你問我幾更了,我肯定一臉懵,畢竟,失去了那個生活環境,這項本領也退化了,不過不要緊,現在隨時隨地都能看鐘表了,能準確地感知到時間,我可以放心地不要這項本領了,哈哈。

剛纔扯得太遠了,我們再回來講詩歌的第二句,“漸漸人聲絕”,這裏的“絕”,是“消失”的意思,這裏的意思就是,外面的人說話的聲音漸漸地消失了,說明天黑了,大家都回家去了。

詩歌的最後兩句“吹燈窗更明,月照一天雪”,是說詩人也吹燈準備睡覺,卻發現燈滅了以後,窗更加明亮了,原來是因爲明月高懸,與白雪交相輝映,寫出了夜晚的寂靜。從題目“十二月十五夜”可以看出,這是一年最後一個“十五夜”,既有明月當空,又有白雪灑地,很可能是詩人一生少遇的良宵。他不由起坐吹燈,臨窗賞玩。由於白雪映襯,月光顯得分外皎潔。真是天上地下,照耀如同白晝。

這最後兩句在藝術上,可能受到張九齡“滅燭憐光滿”這句詩的啓發,這首《望月懷遠》的詩我們去年秋天背會了,不過這裏袁枚不是望月懷遠,而是映雪賞月。

整首詩的意思也很好理解:遠處傳來斷斷續續的更鼓聲,忙碌的人們陸續入睡,市井的吵鬧聲慢慢平息下來。吹燈入睡發現房間更加明亮,原來是月光與白雪交相映照在窗上,使房間顯得更加明亮。

給小朋友們拓展一點點關於【更鼓與宵禁】的小知識。

中國古代實行宵禁制度,也就是到了晚上的某個時間點,百姓不能在街上行走。每個朝代實行宵禁的時間和懲罰措施不同。明清時期的規定是,一更敲響暮鼓,禁止出行,五更敲響晨鐘後開禁通行。看來,我們常聽說的詞語“晨鐘暮鼓”不僅可以用在寺廟中,作爲早晚報時的鐘鼓聲,也可以用來用來宵禁和開禁呢。

今天就先講到這裏吧!

本週打卡主題:詩人小故事(1)—— 金龜換酒

(①②③任選2首背會,有餘力者可嘗試挑戰④《將進酒》,背好隨時發羣裏,有興趣挑戰的小朋友可以看一下《將進酒》的注音,爭取字都念對)

①《詠柳》(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②《對酒憶賀監》(其一)(唐·李白)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

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爲松下塵。

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③《十二月十五夜》(清·袁枚)

沉沉更鼓急,漸漸人聲絕。 

吹燈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④《將(qiāng)進酒》(唐·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爲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爲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爲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