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底下--嵌在大地上的眼睛

      十年前就聽過爨底下村的大名,卻一直無緣相見,今天終於得償所願,親眼看見了赫赫有名的爨底下村。

      從北京開車一路向西足足兩個半小時,只覺得車子在羣山環繞中一直開呀開,好象總也沒有盡頭,象它的年代一樣久遠,山路彎繞峯迴路轉,真有種曲徑通幽的感覺。大半年沒有出過北京城,更覺得大自然是如此親切,剛過中秋,山上的樹葉還沒有經過寒霜的襲擊,但也已經初步顯示出斑斕的色彩,山谷裏的河流顯得有些清冷、孤寂,自顧自地流淌着。

      一路欣賞着窗外的美景,倒也不覺得無聊,只覺得車子走了很久。我一直在想,這麼遙遠的山村,當時的村民們是怎麼找到的。如果沒有修建這條現代化的馬路,他們怎樣與外界聯繫。人類的適應能力確實超出想象。

      當我走到村口時,不禁感嘆好一個世外桃源。一條佈滿青石板的大路伸向村子深處,石板泛着清幽幽的亮光,向人們訴說着光陰的無情。路的兩旁站滿了樹冠龐大的樹木,彷彿也在夾道歡迎遠方來的客人,在秋風的吹拂下,部分樹葉已經開始泛黃,在太陽的照射下,綠海中閃着金光,給我們帶來絲絲暖意,初步印象就是如此驚豔,真正是“未成曲調先有情”,讓我對接下來的旅程充滿了期待。

      事實上,爨底下村也絲毫沒有讓我們失望。這個村子始建於明永樂年間,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難得的是村裏的大部分建築都完整地保留下來,我們纔有幸一睹先輩們當年的生活。

      爨底下村就象是鑲嵌在大地上的一隻美麗的大眼睛,村子被兩條彎彎的山脈圍繞在正中央,正如眼睛的上眼眶和下眼眶,而村子恰似那眼波流轉的大眼睛,正在深深地凝望着頂上的藍天白雲。上眼眶處有三座山峯,一座象伏地的猛虎,一座象正仰望蒼天的神龜,而另一座恰似張開翅膀的蝙蝠,分別象徵着“祿”“壽”“福”,祖先們選擇宅邸果然大有講究,象徵先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儘管有着如此美好的願望,但先人們生活卻歷經風霜。他們都是當年戍邊的將士,平時農耕戰時上馬,絕對稱得上勇武勤勞,不禁讓人肅然起敬,中華民族正是擁有這樣的子民,纔會歷經幾千年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中國人聚居的村落都自然形成一套文化,人人都自發遵守,共同維護着應有的秩序,爨底下村也不例外。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小小的村子卻寄託着村民們對生死的敬畏。進入村口不遠的半山坡,在村子裏的一個路口建有一座五道廟,每當村裏有人去世時,村裏的人會在此燒紙錢向五道爺祈禱,保佑去世的先人得以順利往生西方。而在下眼眶處的山坡上則有座娘娘廟,村民們則在此求娘娘保佑早生貴子。村子上眼眶處的山坡上是一座關帝廟,義薄雲天的關老爺寄託着人們對義氣的推崇。從出生到爲人,直到離開人世,形成了一整套文化。如今這套文化已在中國人生活中漸行漸遠,只有在這樣的古村落中才能依稀看出昔日的痕跡,看到先祖們曾經的信仰。

      在村子地勢最高處,坐落着當年大財主的宅院,一個正院旁邊連着東西兩個配院。雖然受地形影響院子都比較狹小,但那高高的門樓和門前整整齊齊的7級臺階,無不顯示出主人當年的榮耀。牆上的磚雕和門樓上的木雕多是喜上眉梢、福如東海之類的吉祥內容,正房由中間一個堂屋加兩邊各一個房間構成,正是中國人大戶人家最傳統的房間佈局,我在故宮、大觀園裏都見過相似的屋子,只不過房子的大小、高矮各不相同,都遵循着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最有趣的是,房子牆低下還留着一大一小兩個洞,是專門爲小貓、小狗保留,可見當年的主人也是很有愛心的人。如今房子的主人不知去向何方,只有我們這些陌生的遊人,對着空曠的屋子發出陣陣感嘆。

      從財主家的臺階向下望去,村裏的屋脊層層疊疊鱗次櫛比,屋脊兩頭彎彎翹起,莊重中透着幾絲俏皮,陽光照在屋脊上,竟也顯得氣象萬千。一隻小黃貓悠閒地從屋脊上走過,朝我們看了一眼,消失在層層屋脊中。

      我們爬上了村子正對面的山坡,也就是村子下眼眶的山坡,整個村子盡收眼底,那一片房屋緊緊聚積在山谷中,象緊緊團結在一起的人民,顯得生機勃勃。山上樹木的色彩尚且一片翠綠,但可以想象,當深秋時節滿山遍野佈滿五顏六色時,將是怎樣一副迷人的畫卷。可惜這次已經沒有機會,這個遺憾留待下次完成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