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精至微之事,求於至粗至淺之思維

《列子•說符》中講了個故事——

魯國有兩戶鄰居人家,施家和孟家,施家的兩個兒子,一個學問好,另一個喜歡研究兵法。學問好好的兒子拜謁齊王,宣講自己的理論被齊王授予太傅之職。好兵法的兒子去到楚國,向楚王貢獻策謀,楚王很欣賞,任他軍中的要職。

施家得榮華爵祿,鄰居孟家很是羨慕,鄰居孟家同樣有兩個兒子,一個學問好,一個好兵法,於是就到施家請教,瞭解施家的兒子的成功奧祕,施家很慷慨,毫無保留的實地告訴了孟家。

孟家學問好的兒子向秦王遊說自己的學問,秦王覺得當下正處於爭霸之中,各家都在全力備戰,無論是糧食還是人力都用在戰爭上,孟家的兒子卻在宣揚仁義,秦王十分厭惡,就把孟家的兒子給宮刑後放黜了。

孟家另一個兒子去衛國獻策,衛王說,我們是小國,在大國的夾縫中求生存,我們小心適奉大國,纔是求安之道,如今你讓我興兵建軍,那麼亡國就指日可待了。衛王轉念一想,這個傢伙這麼有才能,有喜歡興兵伐國,要是放過他讓他遊說了其他君王,那麼我們衛國就要遭殃了,所以就砍掉了他的雙腳,才把他放回魯國。

孟家老太爺看到兩個兒子殘疾而來,到施家門口呼天搶地,這時候施家人說了一番話

“凡得時者昌,失時者亡。子道與吾同,而功與吾異,失時者也,非行之謬也。且天下理無常是,事無常非。先日所用,今或棄之;今之所棄,後或用之。此用與不用,無定是非也。”

我們的兒子方法相同,但結果不同。並非方法有問題,差別在於“時“的選擇。

“天下理無常是,事無常非”,天下的是非是沒有一定的,某一種原則,某一種道理,在某個時候、某個環境是對的,到另一個環境就不對了。“先日所用,今或棄之;今之所棄,後或用之。“曾經有用的當下或許就沒有用了,曾經被棄用的方法,在今天又重獲用處。到底是用於不用哪個方法,不是簡單的是非判斷。

我常認爲選擇很重要,然而更加重要的用心精微的判斷。

寫成此文,是引導人詳查形候,審視自身與環境,但免不得有人說,“你就直接告訴我怎麼才能做到用心精微” ——真可謂“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於至粗至淺之思,豈不殆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