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东野圭吾《谁杀了他》

      书的主人公园子和哥哥通话,他的语气和内容都让哥哥感到一阵不安,等哥哥到达现场的时候发现园子已经离世,因为哥哥也是警察,他进到妹妹的屋子保护了现场,采集了部分实物然后离开了。他不相信妹妹是自杀,可能是他杀,他想找出凶手,为妹妹报仇。

      通过园子的交际圈判断,他有一个高中时候的好友佳子,她和园子在高中的时候经历了一场自杀案,采用了和园子同样的自杀的方式,哥哥猜测是不是佳子采用这种谋杀方式让警方误以为自杀。后来哥哥通过妹妹的通讯录找到了和妹妹交往过的源一,妹妹是通过一幅画认识了源一,产生好感,并与之交往,在交往过程中把男友介绍给朋友佳子之后,没想到源一喜欢上了佳子,园子感受到朋友之间的背叛。他们想要在一起就只能选择将园子杀了,佳子和源一都到了园子家准备行动,但是看到了园子的信放弃了,一段时间过去了,源一回来,将园子杀害,并且故意制造了自己不在场的证明。

      加贺通过园子的邻居判断出12点以后有人在园子家,通过桌子上的酒杯判断在身前有喝酒的迹象,酒里应该有安眠药,从门帘的判断,发现哥哥可能存在报复心理隐藏了细节,敏锐的观察力看到了事实的真相。

      我们所看到的并非是真实的,我们可以按照这个逻辑推理,推出矛盾,可能就存在问题了,就比如园子自杀,如果是自杀的话周围的很多细节告诉我们不可能,肯定有不为人知的隐情,原来园子知道了佳子的不良经历。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判断我们可以知道这个人的真实想法,在最后园子的哥哥想让这两个嫌疑人感受妹妹同样的死法,但只是一个实验,在哥哥按下开关那刻。源一的表情暴露了他的行为,就这样最后的杀人凶手是源一。

      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园子和朋友之间的感情遭到了背叛,所以身边的人有时候是最大的隐患,人的心理也是复杂的,当别人侵犯到自己的内核,会采取极端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微表情和行为判断这个人的心理活动。

    人性就是这样多面的,我们因为人性的优点而靠近,越来越亲近,又会因为人性的弱点,让我们疏远,甚至是受伤害。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