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曾年轻过?杜甫24岁登上泰山,写下一首绝世名篇,惊艳文坛

作为与“诗仙”李白并耀千古的诗人,唐代大诗人杜甫被后人盛赞为“诗圣”或“诗史”。因为在他的很多传世名作中,诗人用饱含热情的笔墨,生动记录了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真实历史,成为后世研究唐代发展的珍贵资料。其中,尤其是诗人在安史之乱后创作的诗篇,更是真实地再现了那段历史。

杜甫一生对国家和人民饱含热诚,始终以“忠君为民”为己任,因此他的诗作总是表现出一种沉郁顿挫的风格。这样的杜甫,让人感动,却也让人心情沉重。然而,谁不曾“裘马轻狂”过?谁不曾年轻过?杜甫也不例外。24岁时,杜甫登上泰山,写下一首绝世名篇,惊艳文坛。这首诗就是《望岳》: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在杜甫所有的诗作中,此诗堪称最大气磅礴的一首名作。诗人登上泰山,俯视人间,诗中的豪情光耀千古,年轻人真应该多读读。这首诗作于公元736年(既开元二十四年)。当时,杜甫只有24岁,正是意气风发,裘马轻狂的时候。在家人的支持下,年轻的杜甫怀揣着人生梦想,开始过一种自由不羁的漫游生活。

历史上,这是杜甫第2次漫游。诗人从洛阳出发,与几位友人一起,一路北上,漫游到了齐赵平原。那时,他的父亲正在兖州做司马,于是在齐赵一带,杜甫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写下了很多诗作。这首《望岳》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惊艳千年。

整首诗用大气昂扬的笔调,生动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同时,诗作也透露出了诗人年少轻狂,敢于俯视一切,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雄心和气概。而且,此时的诗人虽尚未经历很多俗世人生,但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却早已显露了出来。

诗作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年轻的诗人刚刚登上泰山,心中的喜悦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刹那间,惊叹、仰慕、赞美……所有的这些情绪一涌而出。这一联从远处着眼,既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又显露出了作者站在高山之巅一览天下的万丈豪情。这一联也成为描写泰山的绝世之作,后世至今难以企及。

而后,诗作第二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则将视线拉近来描写泰山神奇秀丽的风光。“钟”,聚集之意,一下子把天地万物写活了。在诗人眼中,似乎大自然很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才创造出这样一片美丽的世界。而一个“割”字,充满力量,写出了泰山因为高大,似乎可以主宰世界一般。

在这一联中,诗人不仅把泰山的地势、特点生动地刻画了出来,而且还将自己心中兼济天下,心怀苍生的雄伟壮志熔铸在笔尖,显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而这正是当代社会大多数人所缺乏的,特别值得年轻人去好好的品读和学习。“少年强则国强”,年轻人该有年轻人的姿态,朝气蓬勃,胸怀大志。

紧接着,诗作第三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从更加细致的角度来描写泰山景色。山中云雾缭绕,层出不穷,令观者心胸为之荡漾,以至要“决眦”欣赏。这二字尤为传神,采用夸张的手法生动体现了诗人为神奇缥缈的景观而痴迷不已的神态。而“归鸟”一词,说明虽然已经薄暮时分了,但作者却久久不愿离去。

为什么呢?因为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心中充满了赞美和惊叹。他怎么舍得轻易离开呢?最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二联,不仅写出了诗人想再一次登上泰山顶峰一揽盛景的心情,而且也再一次突显了泰山的高峻雄伟和诗人的心胸气魄。

后来,杜甫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非常伟大的一位诗人,其原因从此诗中就能够窥见一二。正所谓“情动于中”,诗人一生心怀天下,所钟爱的自然景物必定也是高大雄伟的。因为泰山的崇高,不仅是自然的,也是诗人内心的。他登上泰山极顶眺望,正是他内心胸怀远大志向的外在体现。 这样的高度,这样的气势,这样的胸襟,后世如何企及?

(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注: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必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