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自己的不接納,容易影響孩子對自我的接納程度

我們常說,要父母理解和尊重孩子的邊界,讓孩子在成爲TA自己的路上,可以少一些阻隔。

現實是很多父母不懂得尊重理解孩子的尺度,相反做到了一個切實的精神忽視,還美其名日的說尊重孩子,願意做什麼就做什麼。

我有一個朋友,在她家孩子很小的時候,她就允許孩子各種調皮,各種無邊界的對別人侵擾。

每當她與別人解釋時,都會有一種據理力爭的臺詞,那就是原生家庭把曾經的我束縛成中規中距,我沒有體驗到被愛的無拘束,所以我一定要給到孩子。

因此,她沒有對孩子對別人邊界侵擾而苦惱,因爲她有一個“執意”,叫做不束縛孩子。

所以每當孩子打擾到別人時,別人也會上門來找進行理論,顯然孩子是有不良的情緒感受體驗的,要不怎麼躲在父母的後面。

而朋友的一番“抗衡”後,並沒有拿着這個問題與孩子做真實的討論,而是一句簡單的“沒事”就不了了之。

久而久之,孩子便形成了一種固化的習慣,不知道邊界在哪裏,同時邊界被侵擾的困擾感受也被家長的防禦措施壓抑和抺平掉。

這樣他並沒因此成長什麼,相反未被看見的行爲方式背後的動力成爲媽媽理解中的無束縛給扭曲鏈接着。

我們並不知道,孩子會不會因爲將來的邊界侵擾而帶來對自己的懲罰,而在心理上造成的傷害有多少。但至少現在他所幸是“安全”的。

那麼我們可以理解爲孩子被尊重和看見了嗎?拋去現實感的看見,那也不是看見孩子,那只是看見的是自己罷了。

我的那位朋友需要她的孩子去行使她曾經需要無拘束的權利。那麼在行使過程中,她沒有體驗過適度的範圍在哪裏,因此就走向了兩個極端。

回過來,我們說父母尊重和理解孩子,當我們被自己的父母恰當理解和尊重時,我們就知道如何去理解尊重孩子。

如果沒有這方面的體驗,我們光憑頭腦去告訴自己,身體裏還是沒有這方面的體驗,因此也就無法做到。

任何割裂的經驗,在經由別人的大腦,那種情緒感受是無法慣通的,這就是懂了那麼多道理,依舊過不好一生的論證。

這就是爲什麼懂了道理,你還要去不斷的實踐,去體驗自己的獨特道理和經驗。

這就是當我們學習時,我們聽聽別人的經驗即可,不必當真的認爲這是你成功的必取之道。

那麼這個對自己曾經不接納經歷,我們需要做些什麼?不是朋友那種對結果的直接行動,因爲她並沒有明白她自己爲什麼被那麼束縛着。

她對自己被父母束縛的不接納,是帶有什麼樣的情緒感受,我們並不自知。

那麼她並未化解她和父母之間心理層面的衝突,轉而向孩子宣傳自己的不束縛,這也許不是孩子要的“無拘無束”。

成年父母是怎麼理解自己對自己曾經的不接納,在很大程度上給予孩子發展的真正自由空間度,這纔是真正的理解和接納孩子。

如果只針對自己的過去遺憾而見諸行動,那還是在陪伴那個“小我”不去成長自己,變成了滿足自己的自身慾望。

我們都已成年,藏在身體裏的小我沒被養育的話,我們需要去自己養育,等TA長大成人,讓TA變成你堅實自己的一部分,再去養育孩子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