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工程师应该有传播意识?

在许多人眼里,工程师属于那种对外很低调,对专业却异常发达的人。坊间一直有传闻,称「工程师的思维方式跟平常人不一样」。这句话本身挑不出什么错误,但是这明显让人感觉到工程师与「正常人类」之间的隔阂。人们对工程师了解得太少,偶尔出现几只程序猿,也属于那种八竿子聊不到一起的异类。

或许大家想不到「工程师」怎么会和「传播」联系在一起。传播学的外延很广,小到对话、演讲,大到传媒,怎么也不符合人们心目中的工程师形象。很多时候,工程师们一直很「谦虚」,这是个很可怕的事实。如果传播意识缺席工程师观念再持续下去,恐怕将会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因为工程师需要传播。

工程师在工作中,必须和团队有很好的沟通。孤胆英雄固然存在,像Aaron Swartz做了个RSS协议,就足够全人类使用几十年。但这样的例子真是屈指可数。试想,新近创造的大多数物品,你能指出它的发明者是谁吗?发明者作为个体的地位,几乎已经被团队所取代了。哪怕就是那些开放式项目,比如μC/OS的最初几个版本,也要求项目的主导者有吸纳外来源代码的能力。因此对于绝大多数工程来说,团队沟通是肯定少不掉的。

工程师还要有对业内的传播能力。这样会让业内了解到工程师的贡献,并且更好地利用它。至少目前来看,这点工程师们还是做得不错的,看看各种专业论坛就知道了。当然,这里还是有进步的余地。

工程师还要有对大众的传播意识。这一点,是相当缺乏的。虽然我国有全世界人数最多的工科生,但是整体上来说国民的工程素养却极浅。与工程有关的内容,往往发表于专业论坛,而很少发在面向大众的媒体上。偶尔出了大事,人们才在微博的某个角落里发现有位工程师冷不丁吭了一声,写了一篇分析文章。但是作为有责任的媒体,事件中像这样工程师的声音,应该多多采集报道。工程师也应该主动联系新闻媒体,发出自己的专业见解。最近的MH370事件中,一些有影响力的外媒通过采访专业人员,得到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推动事件发展。这一点国内几乎没有媒体能做到。

平时生活,工程师应该能很好地与他人交际。如前文所述,出于某些原因,工程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有点奇怪。所以,工程师们可以试着主动与他人交往,注意别人的感受,不要害怕丢脸。这样才会让朋友觉得工程师也是平凡人。

在音频等领域,工程与大众文化结合得非常紧密。有个比较好的例子就是电吉他。电吉他的效果最初来源于一块「失败」的电路。这个领域的工程师,不仅要对电路、声学的知识有很好的了解,还要会站在文化角度主观评价电路的好坏。可以说,这样的文化领域少不了工程师。或许也是由于这些工程领域与文化的结合非常紧密,才会很少有像样的国产产品吧。(试问,国产效果器做得好的有哪几家?)

所以工程师可以不止在大众媒体上发声,更可以成为文化的推动力量。当某种现象上升成为文化时,就会无坚不摧、所向披靡。工程师终将在大众心中建立工程师文化,这才会让知识与创新成为社会的主流。

后记:上周五在创客马拉松成都站旁观了开幕式。会上宣讲的团队有二十多支,可是真正讲得好的很少,能镇住全场的几乎没有。演讲也是传播的一部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