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工程師應該有傳播意識?

在許多人眼裏,工程師屬於那種對外很低調,對專業卻異常發達的人。坊間一直有傳聞,稱「工程師的思維方式跟平常人不一樣」。這句話本身挑不出什麼錯誤,但是這明顯讓人感覺到工程師與「正常人類」之間的隔閡。人們對工程師瞭解得太少,偶爾出現幾隻程序猿,也屬於那種八竿子聊不到一起的異類。

或許大家想不到「工程師」怎麼會和「傳播」聯繫在一起。傳播學的外延很廣,小到對話、演講,大到傳媒,怎麼也不符合人們心目中的工程師形象。很多時候,工程師們一直很「謙虛」,這是個很可怕的事實。如果傳播意識缺席工程師觀念再持續下去,恐怕將會帶來更大的負面影響,因爲工程師需要傳播。

工程師在工作中,必須和團隊有很好的溝通。孤膽英雄固然存在,像Aaron Swartz做了個RSS協議,就足夠全人類使用幾十年。但這樣的例子真是屈指可數。試想,新近創造的大多數物品,你能指出它的發明者是誰嗎?發明者作爲個體的地位,幾乎已經被團隊所取代了。哪怕就是那些開放式項目,比如μC/OS的最初幾個版本,也要求項目的主導者有吸納外來源代碼的能力。因此對於絕大多數工程來說,團隊溝通是肯定少不掉的。

工程師還要有對業內的傳播能力。這樣會讓業內瞭解到工程師的貢獻,並且更好地利用它。至少目前來看,這點工程師們還是做得不錯的,看看各種專業論壇就知道了。當然,這裏還是有進步的餘地。

工程師還要有對大衆的傳播意識。這一點,是相當缺乏的。雖然我國有全世界人數最多的工科生,但是整體上來說國民的工程素養卻極淺。與工程有關的內容,往往發表於專業論壇,而很少發在面向大衆的媒體上。偶爾出了大事,人們纔在微博的某個角落裏發現有位工程師冷不丁吭了一聲,寫了一篇分析文章。但是作爲有責任的媒體,事件中像這樣工程師的聲音,應該多多采集報道。工程師也應該主動聯繫新聞媒體,發出自己的專業見解。最近的MH370事件中,一些有影響力的外媒通過採訪專業人員,得到了大量有價值的信息,從而推動事件發展。這一點國內幾乎沒有媒體能做到。

平時生活,工程師應該能很好地與他人交際。如前文所述,出於某些原因,工程師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有點奇怪。所以,工程師們可以試着主動與他人交往,注意別人的感受,不要害怕丟臉。這樣纔會讓朋友覺得工程師也是平凡人。

在音頻等領域,工程與大衆文化結合得非常緊密。有個比較好的例子就是電吉他。電吉他的效果最初來源於一塊「失敗」的電路。這個領域的工程師,不僅要對電路、聲學的知識有很好的瞭解,還要會站在文化角度主觀評價電路的好壞。可以說,這樣的文化領域少不了工程師。或許也是由於這些工程領域與文化的結合非常緊密,纔會很少有像樣的國產產品吧。(試問,國產效果器做得好的有哪幾家?)

所以工程師可以不止在大衆媒體上發聲,更可以成爲文化的推動力量。當某種現象上升成爲文化時,就會無堅不摧、所向披靡。工程師終將在大衆心中建立工程師文化,這纔會讓知識與創新成爲社會的主流。

後記:上週五在創客馬拉松成都站旁觀了開幕式。會上宣講的團隊有二十多支,可是真正講得好的很少,能鎮住全場的幾乎沒有。演講也是傳播的一部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