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園詩·朋友一生一起走(3)

我們上週講到,在唐憲宗元和十年,柳宗元再一次離開長安,到遙遠的柳州任刺史,因此後人稱柳宗元又爲柳柳州。離開故鄉,柳宗元也是想家想親友,爲了排遺愁思,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比如現在這個季節,天高雲淡,他與朋友浩初和尚一同登山望景。

登上山頂,他看見遠遠近近的山峯就像一柄柄利劍的劍鋒,更加觸動自己的思念之情,於是寫下了一首七言絕句,寄給京城長安的親友,以表達對他們強烈的懷念之情。

這首詩就是《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上人”,就是對和尚的敬稱,比如孟浩然有一首詩叫《秦中感秋寄遠上人》。柳宗元這首詩,從題目《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來看,這位僧人名叫“浩初”,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首詩——

《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劍鋩,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爲化作身千億,散上峯頭望故鄉。

“海畔尖山似劍鋩”,這是柳宗元登上山頂所見,描寫柳州四野羣峯的峻峭。劍鋩就是劍鋒,“似劍鋩”,就是像劍鋒,這句詩是說“海邊高聳突出的尖山好像利劍的鋒芒”,這是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這些山是不是很可怕?但這並不是誇張,而是正常的描寫。柳州一帶,千山林立,山很多,大多數是拔地而起,非常陡峭,就像桂林。

小朋友去過柳州的不多,但一定有很多小朋友去過桂林,看看桂林的山,真的有很多很尖,很險。後來大文豪蘇軾被貶到廣東,路經桂林,看到這裏的山之後,說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劍鋩”的詩句一點也不是誇張,是紀實。我們羣裏也有桂林的小朋友,一定會更有體會。

第二句“秋來處處割愁腸”又該怎麼理解呢?古人認爲,秋天是萬物由盛而衰的季節,天氣轉涼,樹木凋零,容易讓人產生愁思,所以古人多有悲秋之詞,就像劉禹錫說“自古逢秋悲寂寥”。“割愁腸”就是割斷人的愁腸,就是由“似劍鋩”的比喻所產生的聯想。似劍鋩的尖山,在蕭瑟的秋季裏,對被貶到萬里之外的柳宗元來說,的確是覺得像鋒利的寶劍在割自己的愁腸似的。

三、四兩句詩“若爲化作身千億,散上峯頭望故鄉”,是柳宗元面對着柳州的無數山峯,進一步產生出一個奇特的幻想:他希望能有一個變身法,將自己一個人的身體變化成千萬個,以便散落到千千萬萬個山峯的峯頂,站在高處遠望故鄉。這毫無疑問是一種幻想,主要是表達自己想家想親友的心情。

這首詩的大意是說:海邊高聳突出的尖山好像利劍的鋒芒,在秋天處處割斷人的愁腸。假如能將此身化作萬萬千千個身體,定要散落到每個峯頂眺望故鄉!

上週我們說到,柳宗元和劉禹錫在湖南衡陽分別的時候,寫了一首詩,叫《重別夢得》:“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岐路忽西東。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爲鄰舍翁。”他預感自己去了柳州,可能再也回不到長安了,也不再想着宏圖大志,只想着年紀大時可以歸隱田園,做個農夫。那麼,他這個願望實現了嗎?

並沒有。柳州生活環境比永州還差,柳宗元到達柳州之後,由於生活條件不好,身體狀況越來越差,以至於一病不起。臨終前,他寫下遺囑,要僕人把多年的書稿交給劉禹錫,請劉禹錫幫他刊印出來。

公元819年,在柳州的第四年,柳宗元病逝,年僅47歲。而此時劉禹錫的母親也正好去逝,他解去官職,告別連州,正扶着母親的靈柩走在去衡陽的路上。當他得知柳宗元病故後,悲痛欲絕,立即停下來料理柳宗元的後事,我估計這時候劉禹錫心裏一定痛苦萬分,因爲他同時失去了最親的人和最真摯的朋友,心都要碎了。

後來劉禹錫給韓愈寫信,讓韓愈爲柳宗元撰寫了墓誌銘,那件“以柳州換播州”的事情就被記在了石碑上。而後,劉禹錫花畢生之力,整理柳宗元的遺作,又全力籌錢印刷,使得柳宗元的作品得以問世。可以說,沒有劉禹錫的這翻動作,我們可能不知道柳宗元,也可能看不到這位文章大家的作品。

另外一件事,也能看出來二人的深情厚誼,那就是柳宗元託孤劉禹錫,什麼意思呢?就是柳宗元去世時,把自己年僅六歲的兒子柳告託付給劉禹錫撫養,劉禹錫也是不負好友所託,把柳宗元的兒子視若己出,全力撫養他,一直到柳告長大成人。後來,柳宗元的兒子也中了進士。

柳宗元去逝後十年,57歲的劉禹錫再次被召回長安,這距離上次離開長安,已經過了十四年。十四年是一個很長的時間,14年,一個女孩已經亭亭玉立,一個男孩也已經發芽長大,但是劉禹錫已經失去了他最好的朋友。劉禹錫回到長安,再次來到玄都觀,發現觀中已經沒有樹,而是雜草叢生,於是他又寫了一首詩,叫《再遊玄都觀》。

《再遊玄都觀》(唐·劉禹錫)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第一句“百畝庭中半是苔”,庭,是院子,這裏就是指玄都觀內,半是苔,是說有大半是青苔,說明變得荒涼了,沒多少人來,地上都長青苔了;第二句“桃花淨盡菜花開”,淨盡,就是完全消失,一點也沒有,說桃花一點也沒有了;第三句“種桃道士歸何處”,種桃道士就是指栽種桃樹的人,借指當年打擊他們永貞革新的朝廷裏的官員。第四句“前度劉郎今又來”,是說上次到過這裏還寫了詩的劉禹錫又回來了。

整首詩的意思也很好理解,是說:玄都觀這麼大的庭院中有一半長滿了青苔,原先盛開的桃花已經不見了蹤影,只有菜花在開放。先前那些辛勤種桃的道士如今哪裏去了呢?前次因看花題詩而被貶出長安的我劉禹錫又回來了啊!

劉禹錫這次回來,迎來了他人生中的春天,官也做得越來越大,不過當年種桃花的人和與他一起看桃花的人都不見了。有人說他寫這首詩,是對自己重回長安感到很得意,可是我卻覺得除了春風得意,應該還有傷心和失落。畢竟,在他最美好的年華,被趕出長安24年,回來之後,身邊最好的朋友,像韓愈、像柳宗元都再也無法相聚了。晚年的劉禹錫離開長安,定居洛陽,與大詩人白居易成了鄰居。當年柳宗元想與他一起做的事情,現在由他一個人完成。

我們這幾天講的主題都是“朋友一生一起走”,其實除了劉禹錫和柳宗元這一對生死之交,還體現在柳宗元與韓愈身上。韓愈出生於768年,柳宗元出生在773年,韓愈比柳宗元大5歲。當柳宗元和劉禹錫永貞革新失敗被趕出長安時,很多以前的同事和朋友擔心受牽連,對他們避之不及,但是韓愈無論是在柳宗元春風得意之時還是在他失落低潮之時,都始終與他砥礪情感、交流學問,給予他很高的評價,他們也成爲一生一世的好朋友。

韓愈和柳宗元既是情深義重的好朋友,也是共同進步的文章摯友,他們共同引領了唐朝的古文運動,並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後人根據唐宋時期文人的散文成就,列舉了8個人,稱他們爲“唐宋八大家”,就是唐宋時期文章寫得最好的8個人,其中唐朝有2位,就是韓愈和柳宗元。他們二人被後世並稱爲“韓柳”。韓愈的故事我今天不多講,留着以後講“唐宋八大家”時再和小朋友們一起分享。

作爲唐代並駕齊驅的兩位文化巨人,柳宗元和韓愈都爲我們留下了無數的名篇佳作,他們二人就像天空中的雙子星座,互相輝映,照耀着中國古代文學史的上空。其實,在中國古代文學史和文化史上,像“韓柳”這樣並稱的名人很多,但是隻有“韓柳”這兩人的關係比較特殊,他們是保持着親密友好關係的朋友。所以說,好朋友一定是互相成就而不是互相扯腿,好朋友之間是共同進步一起成長,而不是把對方壓下去。希望我們羣裏的小朋友們,都能遇到這樣的好朋友。

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今天是重陽節,我們來學習一首跟重陽節有關的詩歌,來自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們前面已經學過王維很多詩,他是唐代山水詩人的代表,今天要學習的這首詩,是王維17歲時寫的。現在,17歲的人還在讀高中,但是在唐朝,17歲的孩子就要出去尋找出路了。王維寫這首詩的時候,大概在長安和洛陽之間奔波,準備找人引薦自己,然後還得參加科舉考試。對一個17歲的青少年來說,長安的生活一定讓他不習慣,剛離開家鄉的時候是最容易想家的,因爲人生地不熟,就會覺得家鄉是最美的、最好的地方。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九月九日”,是中國傳統的重陽節。爲什麼叫重陽節呢,就是因爲在《易經》中把“六”定爲陰數,“九”定爲陽數,九月初九,有兩個陽數九,所以叫重陽節。注意,這個九月初九指的是陰曆,陰曆這個數字在日曆本上是用小字寫的,小朋友可以翻翻日曆看看,今天就是陰曆九月初九。“山東”不是指今天的山東省,而是指王維的家鄉,現在的山西永濟,很熟悉對不對?嗯,就是有鸛雀樓的城市,這個地方是在華山以東,所以說是山東,這個山,就是華山。

第一句“獨在異鄉爲異客”,這裏有兩個“異”字,充分顯示了王維他的內心很清楚,自己不是“京城人”而是外地人,現在是在人家的地盤上生活;還有一個“獨”字,說明自己很孤單;這句直接翻譯的意思就是:我一個人離家在外,孤單生活,是他鄉的客人。從這裏可以看出,一個17歲的少年已經開始明白一切都非常不容易,在大城市想混口飯喫要不斷努力。

第二句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的意思很簡單,就是每逢過節我更加思念親人。這種感覺可能只有離開父母當過遊子的人才會明白。小朋友們長大了也會離開爸爸媽媽到遠方去,到時候可能就會有更深刻的體會了。所以這句話一出來就成爲了思念親人的佳句。

第三第四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陽節很多地方都有登高的習俗,王維遙想這一天兄弟們都去登高了,只有他孤單地在他鄉漂泊。茱萸就是草決明,有很濃郁的香味,有些地方的風俗,是在重陽節這一天,把茱萸插在頭上和身上,用來辟邪。王維想象漫山遍野登高的人,身上都插着茱萸,只是少了他一個。這是一種遺憾,這種遺憾也正是王維詩中的亮點。

整首詩的意思是說:我一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節日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滿茱萸只少我一人。

11月1日打卡(①②任選1首,③瞭解,有餘力者可全部背會)

①《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劍鋩,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爲化作身千億,散上峯頭望故鄉。

②《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③《再遊玄都觀》(唐·劉禹錫)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