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修阅读-43丨林巧稚:为什么现在女医生那么多?

1962年,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林巧稚收到一封来信,信是这样说的:

我是怀了五胎的人了,前四胎都没活成,其中的后三胎都是出生后发黄夭折的。求求你伸出热情的手,千方百计地救救我这腹中的孩子。

落款人:内蒙古包头 焦海棠

看到这里,林巧稚医生立刻想到,前面几个孩子夭折的原因一定是严重的新生儿溶血病。这种病主要是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孩子的红细胞破碎、溶血,导致黄疸,严重的病例很快就会死亡。

在当时的中国,这种病只要是重型,还没有一个存活的先例。在全世界也只有少数病例得到治愈。

林巧稚让焦海棠来到北京,她亲自接生。生产过程非常顺利,焦海棠生下了一个5斤8两的男婴。

但是几个小时后,孩子的皮肤迅速变黄,最令人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孩子发生了致命性的新生儿溶血病。

其实在病人来之前,林巧稚医生已经检索了大量文献,研究了世界上对于这个病的治疗进展。她知道这个孩子需要换血。

但是应该怎么换?换多少?什么速度换?换血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这些都没有先例可循。

林巧稚和内科、外科、儿科、病理科的专家一起讨论。最后,她决定为了救命,冒险给孩子换血。

林巧稚守在孩子床边,她小心翼翼地每分钟给孩子抽出15毫升病血,然后再输回去8毫升健康的血,就这么一管一管地换。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了,最后,她给孩子换了400毫升血。孩子的皮肤也越来越红润了。

按照这个做法,林巧稚总共给孩子换了三次血。最终,她救活了这个孩子。

孩子的妈妈焦海棠后来回忆:“特别辛苦。整整七天,林巧稚医生不离开孩子,什么都是她管。”

为了感谢协和医院,感谢林巧稚医生,妈妈给孩子取名王协和。

直到今天,换血疗法仍然是对于严重新生儿溶血病的一项关键的救治方法。

林巧稚医生就是这节课要讲的大医生。她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任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她是中国医生的表率,是中国女医生的表率。

林巧稚

中国妇产科的开创者

1901年,林巧稚出生在厦门鼓浪屿。5岁的时候,她目睹了母亲因为妇科癌症离开人世的悲剧,她立志用医学拯救病痛中的人民。

1921年,21岁的林巧稚考取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协和医院是当时乃至今天,中国最好的医学院之一。在当时,协和医院采取的是西方医学教育模式,一届只招收25人,能考取的人凤毛麟角。

在这些出类拔萃的医学生中,林巧稚的成绩遥遥领先,而且拿到了最高奖学金“文海奖”。

1929年,林巧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留在协和妇产科工作。

当时的住院医师培训相当严格和辛苦,林巧稚吃住在医院。半年后,她被破格提升为协和医院住院总医师。按照常规,一般的医生要工作五年才可能得到这个提升。

后来,林巧稚先后到欧洲、美国学习。

在协和医院建院之初,医院的专家大多数都是外国人。但是在30年代以后,中国医生逐步成长起来,包括曾宪九、吴英恺、诸福棠、林巧稚等等,他们每一个人后来都成为泰斗级的医学大家。

1940年,39岁的林巧稚担任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这是协和建院以来,第一位中国医生担任妇产科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林巧稚的事业达到巅峰。1955年,她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学部委员,也就是女院士。

林巧稚具备大医生的全部特质。

首先,学术贡献。

林巧稚是中国妇产科的主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在她主持和倡导下,中国开展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宫颈癌筛查。这项举措让宫颈癌早期发现率提升了大约8倍。

林巧稚走进百姓家进行宫颈癌筛查

林巧稚对常见的妇科肿瘤进行探索研究,让这些病的病死率得到降低。

为了得到中国妇女骨盆尺寸的正确数值,她检索和查阅了上万份病例,让女人生孩子更安全。即便是在她将近80岁的时候,仍然在病床上完成了50万字的著作《妇科肿瘤学》。

其次,职业精神。

林巧稚追求科学,率先对妇产科学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同时,还手把手地教育年轻医生。她教学严谨,培养出了很多医学专家。

最后,看病不看人。

意思是不论病人身份高低,林巧稚都用医生的严谨和关爱治疗病人。

虽然她自己没有孩子,但是她亲自接生了5万多名婴儿,包括水稻之父袁隆平,冰心的孩子和林徽因的孩子。但是,林巧稚接生的最多的是普通百姓的孩子。她被称为“万婴之母”。

无论时光如何变迁,在中国的医学界,林巧稚医生永远是医生学习的榜样,是大家敬爱的老师。

出生婴儿家长寄给林巧稚的照片

一生未婚的职业承诺

很多人感慨于林巧稚医生聪慧、刻苦、敬业、爱国、仁爱。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曾经以男医生为绝对主力的医学领域,女性从医所付出的代价和艰辛。

这些艰辛有些来自社会偏见,有些来自家庭的压力,有些则源于观念的束缚。

当时的观点是,学医是件艰苦的事,培养医生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源和个人的努力,结婚生子就可能让人分心。女性不可能同时扮演贤妻良母和职业女性两种角色,只能选其一。

所以,林巧稚毕业留院的时候,当时医院给她的聘书是这样写的:

兹聘请林巧稚女士,任协和医院妇产科助理住院医师……聘任期间凡因结婚、怀孕、生育者,作自动解除聘约论。

今天我们在医院看到很多女医生,太正常不过了。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在170年前,现代医学体系下是没有女医生的,在当时很多专业领域对女性存有偏见。

根据资料显示,西方现代医学第一位女医生叫做伊丽莎白·布莱克威尔(1821—1910)。她报考医学院,几乎全部医学院都拒绝她。最后,她不得不上了一个当时不是很有名的学校。

1849年,她获得医学学位,但是找工作,又遇到了困难。拒绝的理由还是几乎都一致:“医生是一门艰难的工作,不适合女性。”

所以,在林巧稚医生那个年代,一位杰出的女性做一名医生的个人代价就是不结婚。这并不完全是自愿的,而是受到了当时观念的影响。

实际上,当时协和毕业的几位女老师都是终身未嫁。虽然,后来这项规定取消了,但是为了事业,很多人还是选择了单身。

在今天,这种偏见已经被打破了。林巧稚医生的事迹告诉我们,女性在医疗岗位上同样可以做出优秀的成绩。

女医生的独特优势

第一,女性从医,支持了患者的选择权。

病人看病会有各种考虑,比如隐私、文化;再比如,有的人认为女医生温和细致,有人认为男医生果断干脆。所以,实际上患者会选择医生的性别。

在今天,女医生多了,也就支持了患者的选择权。

2016年,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50.2%的女性倾向于看女妇科医生,41%的女性没有选择倾向,8.3%的女性更希望选择男妇科医生。

这些选择女医生的病人,会认为女医生更能体会自己的痛苦,比如生孩子时候的疼痛,也就容易做到共情,而这些是男医生无法亲身经历的。

选择男医生的病人,则认为男医生体力更好,做手术可能更有优势。

第二,女医生更善于沟通,善于捕捉细节。所以,在医患沟通中时间长,患者就医体验好。

有研究指出,女医生每次的问诊时间会比男医生高出10%左右。

男医生一旦找到关键信息之后,就马上给出诊断治疗。女医生则更愿意从其他方面多聊几句。所以,病人的体验相对更好。

第三,整体而言女性更谨慎,不盲目自信,表现为更遵从临床治疗指南。这个风格,在治疗老年内科疾病方面显示出了优势。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做了这样一项研究。研究对象是在2011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入院的150多万名65岁及以上的内科住院患者。结果发现,女医生治疗的病人入院30天死亡率和再入院率都低于男医生。

女医生在老年内科疾病方面具有优势。但是,男医生的思维相对更活跃,勇于开拓。所以,在一些疑难病和需要冒险精神的疾病面前,具有优势。

在今天,女医生已经不必为了事业牺牲家庭了,越来越多的女性从事医疗,女医生的比例越来越高。

在中国,2014年的数据显示,女医生人数和男医生人数接近。2016年,上海的注册女医师占到了50.16%,超过了男医生。

林巧稚的精神激励着女医生的成长,女医生在中国的医疗行业中起到了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林巧稚为中国的医学事业贡献了终生。

1983 年 4 月 22 日,病重的林巧稚在昏睡中发出急促的喊声:“产钳,产钳,快拿产钳来!” 过了一会儿,她脸上露出一丝微笑:“又是一个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 3 个,真好!”

这是她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话。

在林巧稚的追悼会上,她遗像两旁悬挂着两幅4.5米高的挽联。

上联曰:创妇产事业,拓道、奠基、宏图、奋斗,奉献九窍丹心,春蚕丝吐尽,静悄悄长眠去;

下联曰:谋母儿健康,救死、扶伤、党业、民生,笑染千万白发,蜡炬泪成灰,光熠熠照人间。

划重点

1. 林巧稚医生是中国医生和中国女医生的典范。

2. 在以前,女性从医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3. 今天,越来越多的女医生正在发挥着突出的贡献和作用。

思考题

  已婚女性在工作中局限有哪些?如何去突破?

  林巧稚大医生为了医学事业,终身未嫁。在那个年代终生未嫁的女医生很多,除了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对待,还有女性自身对自己的束缚。

    女性工作中的局限,除了生理条件的限制在,主要在于社会束缚的局限。女性未婚时,可以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去,并且也可以把个人生活经营得有声有色。但是已婚女性却收到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诸多束缚。比如,结婚后的女性没有未婚时自由,生了孩子把大部分精力放到孩子身上。所以,能够在某一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女性的比率要少于男性。

    现代女性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在家庭和工作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因此想要突破局限,最重要是思想独立,思想独立的女性不依附于任何人,也更容易获得成功。拥有独立思想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女性在工作中更能游刃有余。其次是在某一领域有能够无可替代的技能或者特长,如果没有,去慢慢培养,拥有这项能力的女性,则更容易取得突破性进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