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青春,这只大手!

        这几天和女儿一起追剧《疯犬少年的天空》,作者是女儿一直比较迷恋的里则林。看着一群青春迷茫少年由“小彷徨”走向“小成熟”,再瞅瞅忙里偷闲“伺候”猫的女儿,我不由地想思考思考,“青春”这一让人很悸动的的美好“动词”……

      (一) 父母的青春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早上,不到五点,爷爷的声音就传遍土窑洞的角角落落,“××,今天早上,你不要去上学了,磨坊今天轮到咱家磨麦子……”细细碎碎还有一大堆叮嘱,“不要把麦子摊的太开,免得掉下来;面粉要及时装袋,装时不能用力……”恨不得自己能像孙悟空一样会分身。可惜,队里的工分也是这个家庭迫切需要的。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幕,爸爸脚下转着圆圈,脸上淌着汗水,嘴里和路过的小伙伴斗着嘴,心里无奈一声,今天又不能和《语文》《数学》近距离接触了。再思考思考晚上该找谁问问拉下的内容……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学习模式,再加上“文化大革命”一捣乱,爸爸成了一个地地道道,彻彻底底的农民!

      (二)我的青春

        我的青春最是按部就班,一日三餐,一天两趟学校,雷打不动。八十年代,随着物质生活逐渐充足的,还有人们对文化的那种“虔诚”,大多家庭都开始注重孩子的教育问题,我家也不例外。随随便便不上课,那是大逆不道,是被大家唾弃的。

      与现在不同的是,还没有“诞生”晚自习这种东西,放学也没有太多的作业。现在想想,那时的作业,只是应了个名,量上是大打折扣的。但,那时的娃娃都懂事,放学回家,一般不乱跑,大多帮大人干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扫院子,割猪草……有点像《平凡的世界》里的“兰香”,懂事而又懂事……

        (三)儿女的青春

        每天早上起床至少得叫三遍,吃饭需要“揣摩”人家心事,见天不能重样。不是人家给“脸色”,是自己怕孩子吃得少,影响长高,更害怕因为营养跟不上,影响学习。

      “学习”这一家庭重任更是弄得“草木皆兵”。求人转学校,想法设法进好班级。一听有名师补课,马上做好各种“功课”。孩子去不去,两可。家长首先要提前做好准备,万一自家宝贝心血来潮去呢,那时高兴地好像孩子已经一脚踏进了名校大门。“劳心”程度堪比自己当年高考。

        主角呢?去学校的装备不能随便,书包文具“更新换代”的速度,让我应接不暇。房间里的海报,饰品,走入其中,像穿越了一样。嘴里谈论的,大多让我不知所云。时不时来一句“你OUT了。”

        假日时的放松更让你捏一把汗。今天伙伴过生日,小屁孩们能从饭店过到“KTV”。明天春游,夜深许久,不见归来。电话是不能打滴,会被同伴嘲笑“妈宝”……自己只能拍拍胸脯,自我安慰,自己生的,自己生的。心想,只要用心学习,一切随人家吧,其实,不随也不行。

        ……

        不同时代,不一样青春。但有一点是相通的,我们都在青春这条道上挥洒着青春,享受着青春,难忘着青春,记念着青春,书写着青春,回忆着青春……

        青春,这只大手!它,不只愉悦当时,更愉悦现在,甚者将来……

【岁月拾遗】

【岁月拾遗】专题推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