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海歸留學人員爲國家做貢獻

“現在我們的國家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海歸留學人員爲國家做貢獻。同時,海歸比任何時候都更有機會能夠爲國家做貢獻,國家非常需要他們,他們也非常有機會在國內取得成功。所以希望大家都努力,來一起爲國家做事。”10月21日下午,歐美同學會德奧分會會長、安徽歐美同學會會長、長三角海創中心執行機構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在歐美同學會長三角海創論壇上如是表示。

潘建偉作主旨演講

27歲入選“年度全球十大科技進展”,29歲獲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實驗物理博士學位,41歲當選“最年輕院士”,42歲獲得國際量子通信大獎……如今,50歲的潘建偉正帶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量子物理科研團隊,躋身國際前沿,創下一個又一個世界紀錄。

回首20多年“量子路”,潘建偉一再提起的,是他的科學之愛和報國之情。

1996年,潘建偉來到量子力學的誕生地奧地利,進入因斯布魯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在國際量子物理學大師塞林格教授帶領下的科研小組裏,潘建偉逐漸嶄露頭角,1997年以他爲第二作者的論文“實驗量子隱形傳態”,被美國《科學》雜誌評爲年度全球十大科技進展。

因斯布魯克大學

但成爲國際一流學者並不是潘建偉夢想的全部。對於潘建偉而言,當年在歐洲留學時的一件小事,讓他堅定了用科技創新,來服務祖國和人民的理想。

當時在他的宿舍樓下,有一家只有半間店面的小商店,平時主要賣賣青菜、馬鈴薯,但老闆每年都能有5個星期去旅遊度假。“相比之下國內在菜市場工作的人,沒日沒夜地幹,掙的錢還不一定夠用。”潘建偉說,就是因爲發達國家擁有先進的科技和製造業,使最普通的民衆都能享受到發展帶來的福利。

“先進的科技掙走了產品利潤的大頭,低端產品只能獲得微薄的利潤。”潘建偉希望,運用量子科技爲國家強盛和人民幸福服務。

2001年潘建偉回到祖國,在中國科大與同學一起組建量子信息實驗室。

“回想自己,經歷過許多坎坷,唯一希望的就是祖國繁榮昌盛,科學發達。我們已經盡了自己的力量,但國家尚未擺脫貧窮與落後,尚需當今與後世無私的有爲青年再接再厲,繼續努力。”在中國科大量子工程中心一樓大廳的醒目位置,掛着“中國核物理的開拓者”趙忠堯先生的一段話。

“我們把趙忠堯先生的話放在這裏,就是爲了永遠銘記他們的精神,記住培養人才的目的是爲國家服務。”潘建偉說。

潘建偉認爲,對於科技工作者來說,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一方面發揮想象力做原始創新,同時不能只滿足於發發論文,有了可以轉化的科研成果,一定要創造條件讓它爲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作用。

“對於我個人來說,我很愛科學,更深愛着祖國,這兩者合二爲一是很自然的事情,也是我的使命。”潘建偉表示,量子科技是事關國家安全和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性領域,必須將創新主動權和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科技創新最終還是要依靠優秀的人才來實現。在國家戰略任務中強化目標導向、壓實責任,用科技創新服務國家和人民,這是科學家的“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