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園詩·韋應物的滁州西澗

我們這一段時間都在學習山水田園詩,在唐代有幾位寫山水田園詩特別好的詩人,比如王維、孟浩然、韋應物和柳宗元。其中王維和孟浩然又被合稱爲“王孟”,他們二人是唐代山水田園詩的代表。前幾周我們分別學習了王維、孟浩然和柳宗元的詩,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韋應物的詩。

韋應物出生在公元737年,在唐朝這是什麼時期呢?我來說一下,小朋友一聯想就能明白。李白和王維是出生在701年,杜甫是出生於712年,而安史之亂是755年開始的,這一年,韋應物19歲。這裏說一下,古人都是按虛歲來計算的,我覺得還是很合理,畢竟母親懷胎10月,這也算一歲嘛。

韋應物曾任蘇州刺史,所以後人稱他爲“韋蘇州”。韋應物出生在關中的世家大族,他的父親韋鑾是一位擅長畫花鳥山水的知名畫家。和我們講過的很多從小勤奮的詩人不同,韋應物年輕的時候不學無術,識不了幾個字,因爲家裏有錢有勢,他還揮霍浪費,欺負鄉鄰,壞事幹了一籮筐,簡直就像咱們現在說的那種仗勢欺人的富家子一樣。而且韋應物15歲的時候被選爲唐玄宗皇帝身邊的侍衛,小朋友想一下,能做皇帝的身邊侍衛,那麼小就能經常見到皇帝,可以說見識也不少,更加膽大妄爲。

小朋友會想,爲什麼韋應物沒有知識,還幹很多壞事,卻還能做官呢?這就是唐代的門蔭制度。我們講孟浩然的時候說過,在唐朝做官,有三種途徑,第一種是參加科舉考試,第二種就是由當大官的人推薦,第三種就是門蔭,比如你的祖輩或者父輩有功,可以獎勵子弟在入學、做官方面有特殊待遇;或者祖輩父輩官比較大,也可以獎勵子弟享特殊待遇,說白了就是給那些當大官的人的一種特權待遇,雖然很不公平,但是當時情況就是那樣。韋應物第一次做官就是通過門蔭制度。

之後不久,安史之亂爆發,韋應物原來繁華富裕的生活一下子改變了,皇帝唐玄宗帶着大臣往西邊逃,韋應物再也沒有保護傘了,那段日子他過得非常艱難,甚至差點被凍死餓死。但是,這未必是壞事,他開始立志發憤圖強。我想韋應物應該是個很聰明的人,小朋友們想一想,我們現在六歲就上小學讀書,他20多歲纔開始努力學習,竟然可以有那麼大的成就。

後來韋應物又回到朝裏做官,而且脫胎換骨,是一個廉政愛民的好官。他其中就有一大段時間是在蘇州做官,所以後人稱他爲“韋蘇州”。韋應物也是山水田園派的代表詩人,他和王維、孟浩然、柳宗元被合稱爲“王孟韋柳”。這這類題材上,他們幾人的作品達到了唐詩的最高境界。不過這裏有個有趣的地方說一下,那就是王維、孟浩然、柳宗元這幾位都有點像神童,並且從小就開始努力讀書,只有韋應物是半路出家,但是卻也取得很好的成就,他的作品能和這些人並列,實在讓人佩服。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韋應物的《滁州西澗》這首詩,滁州在安徽省,這首詩是韋應物在滁州做官的時候寫下的。滁州這個地方,小朋友們可能不熟悉,但是家長們一定很熟悉,上初中時我們都學過一篇古文叫《醉翁亭記》,其中很有名的一句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就出自這篇文章。這篇古文也伴隨我們成長,它是北宋大文豪歐陽修在滁州做官的時候寫的,讓我們一提起滁州,就想起其中的美景。

《滁州西澗》這首詩,也一直被後人推崇,很多人都喜歡,比如宋朝的宋徽宗皇帝就很喜歡這首詩的最後兩句。那麼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首詩吧——

《滁州西澗》(唐·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題目中的滁州我們知道了,那麼西澗在哪裏呢?就在滁州城西的郊野,這首詩寫於韋應物出任滁州刺史期間,他常獨自一個人在春天遊西澗,賞景之後寫出這首小詩。這些小草、黃鸝還有春雨、船本來都是很常見的景物,但是到了韋應物的筆下,就變成了一幅超級美麗的圖畫,還暗含一點點對自己懷才不遇的感傷。

詩的前兩句說:“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獨”不是孤獨的意思,而是我們說的“單單”,“憐”可不是“可憐”的意思,是喜愛、喜歡的意思,獨憐,就是最喜歡、最喜愛。幽草就是幽谷裏生長的小草。“深樹”,是指繁茂的樹,枝葉茂密的樹。這兩句寫得很有意思,韋應物把安靜的小草和嬉鬧的黃鸝放在一起對比,有動有靜有聲有色。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我最喜愛滁州澗邊幽谷裏面生長的野草,還有那樹叢深處婉轉啼叫的黃鸝。

後面兩句詩是:“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春潮”,就是春天的潮汐,“野渡”就是郊野的渡口。“橫”就是隨意漂浮,這個字用得很好,小朋友可以想象一下野外的池塘或者湖裏,有一隻沒人坐的小船自個兒漂在水面的情景。這兩句詩是寫,天晚時,潮水猛漲,再加上春雨,水勢更大更急,這時候郊野的渡口已經看不見行人,連船伕也不見了,只有空空的小船悠然默默地獨自漂浮在水面。

這個渡口是在郊外,如果是在繁華的地方,或者其他重要交通之處,碰上傍晚下雨漲潮,正是渡船派上大用場的時候,不可能悠然空泊,這首詩的最後一句的“自”用得很巧,類似於我們說,反正也沒有人用我,我就自己一個人漂着吧,就是那個感覺。這首詩在三年級語文的下冊,小朋友們回頭把這首詩背會哈。

二、《蒹葭》

今天我們來繼續學習秋天的詩。我這幾天一直在考慮是不是要開始接觸《詩經》中的經典詩作,畢竟,《詩經》中的詩,對於我們一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有點難理解。最近大家都在議論關於葉嘉瑩女士的一部紀錄片,叫《掬水月在手》,最近電影院也在放,我是打算下週去看的。葉嘉瑩女士是我很佩服的一位女性,她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傳播中國的詩詞文化上,她的學生從幼兒園孩子到院士都有。她主編的《給孩子的古詩詞》這本書裏,第一篇就是來自《詩經》的《蒹葭》,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這個文化小常識孩子們都要記住哈,我再重複一遍,《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305首詩歌,又經常被後人稱爲“詩三百”,其實是取整數,就像我們說唐詩三百首,其實是311首。《詩經》裏作者姓名都失散了,換句話說,就是已經不知道這些詩具體是誰寫的,有些人就把它們稱爲“集體創作”,就是大家共同創作的。

《詩經》按照內容可以分爲“風·雅·頌”三部分,瞭解一下就行,現在記不住沒關係,到了三年級要記住。從形式上看,《詩經》一般是四個字爲一句,二二節奏,比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剛纔這幾句來自《詩經》中的第一首詩《關雎》,這跟我們背過的詩歌很不一樣,我們前幾個月背的幾乎都是五個字一句的五言詩,或者七個字一句的七言詩,像四言詩,我還沒有帶領小朋友們背過。

這裏我插入一句哈,我們羣裏現在上三年級的小朋友就比較辛苦,要把背會的詩儘量默寫出來,還要記住講到的文學文化常識,任務比較重。當然不完全會默寫也沒關係,但是課內出現的就一定要求會默寫,這不是我的要求,是到了這個階段必須要掌握的能力點。這就是別人爲什麼說“三年級是一個坎”,確實,各科知識量大了很多,難度也上來了,三年級的哥哥姐姐加油哈。一二年級的弟弟妹妹若是能順便記住幾個文學文化常識,也是一種很好的積累,聚沙成塔。

《蒹葭》(詩經·秦風)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很長,對不對?我們這是第一次接觸這麼長的詩歌,小朋友敢不敢挑戰?其實若是認真觀察,就會發現,這首詩有個特點:它分爲三部分,這三部分的節奏都是一樣的,第一部分在“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結束。第一部分背會之後,後面兩部分只要在這基礎上換掉幾個字,就能夠全部背出來了,我相信你們能行。因爲在疫情期間沒事幹,我把這首詩拿出來教小弈,我把幾個他不認識的字告訴他,並且告訴他節奏和詩的特點之後,他就利用上牀睡前20分鐘不到的時間就背出來,我相信你們也可以,加油哦~~

我稍微講一下詩中幾個難理解的地方,題目蒹(jiān):沒長穗的蘆葦。葭(jiā):初生的蘆葦。兩個字都是指蘆葦。蒼蒼,還有下文的“萋萋”、“采采”,都是“茂盛的樣子”。“白露爲霜”這個“爲”,意思是凝結成,白露爲霜就是露水凝結成霜。所謂伊人中的“所謂”意思是所說的,這裏指所懷念的。伊人:那個人,指所思慕的對象。一方:那一邊。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溯洄:逆流而上。小朋友可能不知道什麼叫逆流而上。我打個簡單的比方,因爲中國的地勢是西高東低,所以中國的河流絕大部分都是從西往東流,如果你坐船從西往東走,就是順着河水的流向走,簡稱“順流而下”,下一句“溯游從之”中的“溯游”就是指順流而下。那麼如果你坐船從東向西走,那麼就是跟河水流動的方向是相反的,你就不是順流而下,而是逆流而上。明白了嗎?

“溯洄從之”中的“從”,不是跟從,而是追尋的意思。阻:險阻,(道路)難走。宛:宛然,好像。第二段中的,晞(xī):幹。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邊。躋(jī):升高,這裏形容道路又陡又高。坻(chí):水中的沙灘。第三段中的“涘(sì)”:水邊。右:迂迴曲折。沚(zhǐ):水中的沙灘。

譯文

河邊蘆葦青蒼蒼,秋深露水結成霜。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又太長。順着流水去找她,彷彿在那水中央。

河邊蘆葦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幹。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河岸那一邊。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攀登難。順着流水去找她,彷彿就在水中灘。

河邊蘆葦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水邊那一頭。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曲難求。順着流水去找她,彷彿就在水中洲。

雖然很多人認爲這是一首描寫追求愛情的詩,不過對此我有自己的體會。我覺得它更寫出了我們對人生理想的一種追求。詩中的“伊人”是我們的理想和目標,一旦認定了,就不顧艱難險阻去追求,去想方設法實現。就像我們羣裏的小朋友們,有了目標之後,就算有困難,我們也要迎難而上,孜孜以求。好了,今天就講到這裏!

11月8日打卡(①背會,②背第一段,有餘力者可全部背會②)

①《滁州西澗》(唐·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②《蒹葭》(詩經·秦風)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