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小科普】實驗室的大腦

上一篇推送(【野生小科普】實驗室中的細胞)中提到的海拉細胞系,在網上能找到很多涉及生物材料倫理道德問題的報道,我覺得主要討論點是源自醫生取用組織時沒有走正規流程,家屬也沒有及時收到消息和補償。她的細胞爲醫學做出很多貢獻,然而家人早期連健康保險費用都負擔不起。

以她名字命名的基金會目前致力於援助那些曾經對科學研究有重大貢獻並且需要救助的個人,尤其是在不知情情況下被利用在試驗中,但是無法受惠於這些科學成果的個人。

那麼今天的推送主題,《實驗室中的大腦》涉及的倫理道德問題就是另外一個角度——實驗室培養的大腦沒有沒意識?這讓我想到《三體》中被三體艦隊攔截的雲天明的大腦。如果大腦是生命體的核心,當它們有了生命體徵的時候,科學家們確實很難對它們進行極端試驗,用過的材料也不能就這麼簡單處理掉......

實驗室通過幹細胞培養出來的腦組織越接近人腦,對於科學研究就越好,但是倫理道德問題也越大。

2008年左右,人類就開始嘗試在實驗室利用胚胎幹細胞形成各種基本器官。通過對化學構成和三維結構的研究,產生了眼睛,腸,肝,腎,胰腺,前列腺,肺,胃和乳房等的組織,又被稱爲類器官組織。它們可以模仿真實器官的部分結構和功能,在疾病病理研究和藥物篩選中發揮重要作用。

胚胎幹細胞本身具有很強的自我組織能力,2011年的一天,一個研究者驚奇的發現她嘗試用幹細胞培育神經元的試驗材料中培養出來了漂浮着的奇怪乳白色球體,一個球體中有奇數個色素點。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這是發育中的視網膜細胞,而將球體切片時,還可以發現神經元。毫無疑問,這就像是胚胎的大腦。

這些球體是大腦類器官,並且帶有生物電活性,這種類型的電活動是有意識的大腦的特徵之一。神經學家對於意識的定義和衡量還沒有一個共識的標準,我們對意識瞭解甚少,目前普遍認爲還沒有人在實驗室中創造出意識。而且實驗中,有電活性的大腦類器官比沒有電活性的更有試驗價值,所以多數科學家表示不會放棄類器官試驗。

目前的爭議不足以終止相關研究,人腦模型可以幫助我們解開精神疾病的謎團。但是要確保未來這類試驗的長期進行和被社會接受,可能需要建立一個道德標準和審查機構。

我每次看到這種生物學實驗的倫理道德問題時,內心常常有兩個聲音:“天哪,我們人類在幹嘛?”,“幹就完事!”

第一次看《弗蘭肯斯坦》那本小說時,我也沒有被科學造出來的怪物嚇到,可能我認爲,科學就是向大自然學習再人造的過程,造出來的可能是天使也可能是魔鬼。

慶幸的是我的試驗材料都是微生物,目前不太涉及這種糾結和問題。

不過,這周我做了一個夢,背景音說可以幫我實現一個願望。可能是最近天天挑大腸桿菌,我許:“希望能聽懂微生物的心聲。”想着這下我可以知道誰是真陽性菌落啦,然後實驗一做一個準!然而夢裏第二天到了實驗室,真的是被微生物們的吐槽吵到無法專心做實驗,哈哈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