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自愈:過得太舒服,可能是因爲沒有進步(二)

相約讀書打卡第473天,我是來自山西太原的史文霞,今天的讀書內容是劉媛媛的《精準努力——劉媛媛的逆襲課》第四章《心態篇》第一節|焦慮自愈:過得太舒服,可能是因爲沒有進步(二)

3.做最壞打算

期待如果降低不了,就去想想最壞的結果。

人生不過百年,人太渺小,不管怎樣的輝煌和失敗,最壞的結果,也不過像一陣氣泡很快就會破掉。沒人記得你的失敗,也沒人在意你的破產。你的焦慮和恐懼,不值一提。

4.做好充分準備。

有一些不確定帶來的焦慮,通過充分準備是可以緩解的。

越不準備越焦慮。一次考試和演講,充分準備本身就是在增加確定性,準備的過程本身就可以緩解焦慮。

想辦法通過準備,把不確定性降到最低,就可以降低焦慮。

許多緊張和焦慮是懶引起的。

5.擁有完善和統一的人生哲學。

選擇焦慮:是因爲不確定自己會因爲選擇失去什麼,更不確定得到的是否值得。

年輕時候的躁,選擇面前的恐,失敗後的痛,都是因爲人生哲學不夠完善導致的,每個人都應該擁有自圓其說的能力,擁有哲學思想,去回答生命中那些重要的問題。

我要什麼?什麼是有意義的?我是如何看待自己和世界的?到底什麼是好的生活?什麼是我應該追求的?等這些問題想通透了,就能大大減少焦慮,生活會變得非常的簡單,要還是不要,逃避還是忍受,都有了清晰的答案

我們所做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在完成自己的哲學,不用擔心自己是在浪費生命,去完成不值得完成的事。

好的生活,不是結果好,而是生存體驗好。每個人的結果都是死,所以在過程中的體驗才重要。

我不會用結果那一刻的感覺來評價自己的一生。

作者對好的過程和體驗的認知:好並非安全穩定、享樂縱慾。更復雜的快樂,是由挑戰更高難度時的對抗、專注和克服帶來的。

我知道他們是對的,但是這就是我的選擇,是我的哲學所決定的。

第三種,被動性

人生的每一個決定都要自己做,這是作者最寶貴的人生經驗。

只有自己選的路才能心甘情願的走下去,只有自己選擇的艱難,自己纔會喜歡。

人就是這樣,會傾向於覺得自己選擇的東西是更好的。

你如果主動選擇艱苦的任務,你就會覺得任務沒有那麼艱苦了,如果主動選擇一件不想做的事情,你就會發現這件事情沒有那麼討厭了。

把我們所有要受的苦都變成自己的選擇,就不會那麼難受了。

其實人擁有主動權真的很難。

小時候我們無法選擇上不上學,學什麼,學哪個專業,成年後我們依然得不到自由,父母要贍養,孩子要撫養,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反而成了更難的事情。

被動就是人生痛苦的來源。

有選擇機會的那種受試者,比另一組受試者感覺到了更多的快樂,更富有活力,機敏程度也更高,

對生活的熱愛,就是來自選擇的權利。

人不是處處都有選擇權,但是在有限的自由範圍內一定要自己選。

自己選的範圍越廣泛,因爲被動產生的痛苦就越少。

對於不能選擇的部分,也要經常思考,真的是不能選擇嗎?

我們總喜歡把不得已掛在嘴邊,但其實人生中的不得已,大半都是自己的選擇。

如朋友聽從了父母的話去學醫,學習過程痛苦不堪,這也是他自己選的,他如果不聽從父母的話,父母也不會不愛他,是他自己覺得順從很重要,才選擇了違背自己的意願。

只有你意識到,所有的選擇都是自己做的,才能爲選擇承擔責任,才能減少抱怨和焦慮,才能對選擇更熱愛和認真。

第四種,缺乏性。

許多缺乏都是比出來的。

如果你覺得人人都會碰到痛苦,就沒什麼,也更容易扛過去。

不用孤立心態去評估自己的痛苦,提高對他人痛苦的認知能力。這樣我們就不會因爲比較而盲目的焦慮,不會因爲只有自己糟糕而感覺格外有壓力。

不和身邊的人比高下,越比只會越向下,越比只會越焦慮,而與那些遙遠的頂尖的高手對標,反而會帶來動力。

向更偉大看齊,纔有不竭的前進動力。

焦慮就是一個信號,告訴我,我應該進步了,我需要突破了,我可能要更努力纔行。

每每熬過一段焦慮的旅程,作者都能感受到自己煥然一新,成爲一個更厲害的人。相反過得太舒服,只能證明我在這段時間裏毫無進步。

焦慮、壓力都是人生的驗鈔機,能經受檢驗而不亂、不停、不抱怨的,都是真強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