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9《刀鋒》【英國】毛姆

前言:看完了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和《面紗》,便開始刷毛姆的第三本書。看小夥伴的推薦,好像這個書裏的“拉里”這個人做事風格有點像我,便在週日花了一天刷完了這本書。《刀鋒》這本書,最吸引我的莫過於這句話:“剃刀鋒利,越之不易;智者有云,得渡人稀。”英文版本是:”The sharp edge of a razor is difficult to pass over, thus the wise say the path to Salvation is hard.”這句話意味頗深,很難懂,以至於我讀完整本書,也不知道毛姆的這本小說爲什麼叫《刀鋒》。看了其他人的書評,才知道這句話的意思:“一把刀的鋒刃不容易越過;因此智者說得救之道是困難的。”


正文:這本書講述的故事是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美國青年拉里因爲親眼目睹了自己的好友爲營救自己而犧牲在戰爭中,因此當他從戰爭中歸來後,他對人生感到前所未有的迷惘。他不懂世界上爲什麼有罪惡、痛苦和不幸。他丟下未婚妻,輾轉歐洲尋找生命的意義。大量的閱讀,艱苦的體力勞動,基督修道院清修都未能讓他獲得心靈的平靜。直到他揚帆遠行東方,在印度吠陀經哲學中找到了安生立命之道。在追尋的過程中他和未婚妻解除婚約,放棄獲得俗世成功的一切機會,散盡家財。而故事的最後,拉里並沒有成佛成家或者遁入空門,他只是帶着他所獲得的感悟隱入喧囂的人海中。

“我筆下的主人翁並非名人,可能永遠默默無名;他的生命走到盡頭,或許不會留下什麼痕跡,猶如擲入河中的石子,不過暫時濺起水面漣漪;故本書若承讀蒙讀者青睞,只會讀到故事本身的趣味。不過,有鑑於他服膺的生活方式,以及剛強與親和兼具的奇特性格,對同袍的影響或將與日俱增,後世的人也將發覺,這時代曾有一位奇人。”毛姆在這本《刀鋒》一開始便如是寫道。

看過《刀鋒》的人應當知道,沒有什麼絕對正確哲學觀點,更沒有什麼絕對正確的人生。而生活的精彩恰恰就在於它的豐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想生活,沒有哪一種人生是我們所有人都要或者都應該奉行的。但不論你想過哪一種生活,它都不會使你毫無煩惱、稱心如意。

一心想擠進上層社會的艾略特終身被上層社會所看不起,沉醉於紙醉迷金的伊莎貝爾尋不到自己精神的伴侶拉里,哪怕是作者最欣賞的拉里爲了尋求自己的人生意義也歷經磨難。毛姆沒有貶低任何人的生活,荒唐如艾略特他也寫出了他熱愛家人的可愛之處,虛榮如伊莎貝爾他也寫到了她高貴、優雅的動人氣質,就算對拉里那種尋得人生意義的成聖之道,也只是發出了欣賞煙花時的讚美。毛姆沒有給出人生應該怎樣過的答案,卻讓讀的人想去尋找答案。

《刀鋒》中的每一個人,都已經得償所願。艾略特成爲了社交名人;伊莎貝爾過着優渥的生活;格雷找到了賺錢的工作,有了自己的事務所;蘇珊•魯維埃選擇嫁人;索菲一死了之;拉里找到了自己嚮往的“道”。

的確,在一個人功成名就之時,往往年齡也到達人生的遲暮,如果年輕便看盡繁華,那麼他依然會將人生閱歷整合,形成不朽的創作。有朝一日,他會繼續回想自己寫作的初衷,算是覆盤人生的所見所聞,創造一個看似隨性的人物,一個多彩的生活,涵蓋了這些年的所有生活和思考。如此算得上功德圓滿,了無遺憾。

也許,我們生命中最好的結局就是如此。人,生而志向不同,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過自己嚮往的生活,那是多麼美好的事情。想來是因爲人生最好的這段歲月,應該去追尋真理及真我,即使最後一無所獲也沒有什麼可以後悔的。 如同拉里說的“我認爲一個人能夠追求的最高理想是自我的完善。”追尋本身就是一種自我完善。

結尾作者對拉里的總結那段我非常喜歡:“他沒有野心,對名利也毫無慾念;無論成爲何種社會名流都令他厭惡;於是,他或許很滿足自己選擇的生活,只做好他自己就已足夠。他謙遜得不願意做他人的榜樣;可或許,他覺得會有些許彷徨的人,像飛蛾撲火那樣受到他的吸引,終將向他走來,分享他那熠熠生輝的信仰:人生的極樂只存於精神,人循着無私與棄絕之念走在自我修行的道路上,便將能善司其職,就像他寫書或是遊說衆生那樣。

儘管追尋的一路,要歷經多少艱難險阻,就像作者所說“剃刀鋒利,越之不易”,但好在還是有一些人可以跨越,無論以何種形式,他們都是幸運的。

無論能否越過刀鋒,願你我也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