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遠見—高雄

看了這期的關於高雄的視頻,對高雄這座城市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和認識,也讓我對城市發展思考了很多。

城市和文化兩者是融於一體,不可分離的,我們在瞭解一座城市的同時,也是在瞭解城市背後的故事,瞭解城市的人文,瞭解城市的背後,瞭解它的文化,它的故事。

高雄在城市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十分強調城市文化,高雄的城市的文化尤其表現在它的河流文化 ,這條河就是愛河。

愛河是高雄市的母親河,橫貫高雄。保護好愛河是每一任市長政績的重要體現。所以好多任市長爲了向全市市民表示愛河保護得好,在市長改選前都會跳進河裏游泳。

當然也有相戀的人雙雙跳河游泳來表達對愛情的追求,就是墜入愛河。

愛河是高雄城市發展的起點,也寄託着高雄人的心理訴求。

正如紀錄片中講的那樣,愛河是精神地標,保護愛河,建立未來的鄉愁,因爲孩子心中不能空無一物的。

這句話太令人沉醉和爲之傾倒了。

放眼國內,多少城市爲了城市化,現代化,拋棄了自己的獨特性地標建築,北京的故宮,舊宅院,等等。

如何讓現代化與舊事物很好的融合,和諧共處,始終是城市建設者值得思考和尤其要考慮的問題。

城市與文化是是始終伴隨的,文化賦予了城市新的內涵,城市也給文化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城市與文化內涵豐富且多樣,它們互爲補充,共同發展。

城市容納着文化。

“城市是一種貯存信息和傳輸信息的特殊容”

“城市應當是一個愛的器官,而城市最好的經濟模式應是關懷人和陶冶人”

一座城市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博物館,有着豐富的文化內涵。

因爲它歷史悠久,因爲它的獨特地標,因爲市民爲三百尺的愛河溼地遊行,這座城市創造了更多的故事。

城市是一個文化的集聚體,它輻射和吸收了一個地區的人文特色,創造了地區文化,地域特色。

它更是一個複合體,在經濟,科技,交通,甚至政治文化上都發揮着重要且突出的作用。

它滿足人們基本生活需求,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層面的需要,豐富文化生活,發揮着它所扮演的文化載體的角色。

人們在城市中接受着文化的薰陶,被它所影響,也爲它所沉醉。

城市是一個記憶體,是有回憶的。

高雄不僅承載着市民的期望,也承載着一段歷史,見證着一路的成長和發展。

1945年10月臺灣正式歸還。

1945年11月8日,高雄正式成立,市政府設於高雄市鹽埕區。

1950年臺灣省調整各縣市行政區域,其中高雄市行政區域照舊。

1952年1月1日,連雅區更名爲芩雅區。

1961年3月15日,芩雅區的順昌裏劃歸新興區。

1979年7月1日,“行政院”將高雄市升格爲“直轄市”;與前鎮區相鄰,原本隸屬於高雄縣的小港鄉也劃歸高雄市管轄改爲小港區。

1983年,位於南海的東沙島與南沙太平島,行政管理上也開始劃歸該市旗津區中興裏管轄。

2010年12月25日,“直轄市”高雄市與臺灣省高雄縣合併爲一新“直轄市”,仍名爲“高雄市”。

隨着時間的推移,高雄市不斷髮展,它也會有更豐富的文化內涵,不斷建立城市與文化,與生活之間的練習。

高雄市治理愛河,提升城市的品質,重視城市發展過程中小市民的小故事,用各種方式喚起人們的鄉愁,這不僅記在了歷史史冊上,而且活生生地存在於市民的集體性格之中。

在城市發展中,始終銘記初心,通過各種方式來喚醒城市記憶,傳遞城市文化,不斷豐富它的文化內核,這是我們每個人需要去思考的問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