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個工作謊言》讀書錦囊


書籍介紹:

雖然書名是“工作謊言”,但這本書更多的是破解我們很多習以爲常的慣性誤解。我們只有不被這些慣性誤解綁架,才能在職場中有更好地發展。

作者介紹:

馬克斯.巴金漢/ 艾希利.古德

馬克斯.巴金漢艾希利.古德Ashley Goodall

《發現我的天才》暢銷書合著作者,人力資源與績效主題全球著名的研究人員暨思想領袖。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獲得社會學與政治學碩士學位,現任人力資源管理公司 ADP 研究機構(ADP Research Institute)人員與績效管理研究部主管。本書爲他的第9本著作,著有《發現我的天才》、《首先,打破成規》、《活用我的工作天才》、《在每個位子上發光》等書。

重點摘要:

誤解一:人們很在乎自己是爲哪個公司工作

事實:人們在乎的是自己在哪個團隊工作,因爲具體工作都發生在團隊之中。

很多人在找工作時,會特別留意公司的基本情況。但其實,“在哪家公司工作很重要”是個常見的誤解。我們可能因爲公司有名加入進來,但離開公司的理由,往往和公司無關。爲啥?因爲我們每天真實的工作體驗,是在團隊當中。團隊內部的互動關係、工作的作風、交流的方式纔是影響工作的關鍵。

誤解二: 最好的計劃能取得勝利

事實:最好的信息和情報才能取得勝利,因爲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

很多公司高層在開展任務前,會制定一個看似完美的計劃。但事實是,人在做計劃時,參考的是過去的表現,以及對當前情況發展方向的預判,一旦臨時發生變動,計劃往往不起作用。所以高層不應該是計劃的制訂者,而是給團隊提供準確、充分情報的人,讓團隊自己依靠信息去指定計劃。

誤解三: 最好的公司向下傳遞目標

事實:最好的公司向下傳遞意義,因爲人們只有知道自己是爲什麼在工作,纔會對工作有價值認同感。

目標管理是個永恆話題,比如我們常聽到的,就有KPI、OKR等目標管理法。很多公司認爲,所謂目標管理,就是把目標給到員工。但事實上,真正的好公司,應該是提供意義,告訴員工“我們爲什麼要做這件事”,讓員工感受到工作的價值。目標管理只是承載意義的手段,如果只給員工目標,不給意義,那本質上這個目標就是無效的。

誤解四:最好的人才是全面發展的人

事實:最好的人才是有專長的人,因爲頂級高手都是“極端”的。

一個招聘的全流程,公司會把時間和精力重點放在哪呢?答案是去核對和驗證這個人的歷史,包括學歷、工作經驗、過往成就等等。但這些具體的條框都是輸入,輸入對公司來說根本沒有意義。當你明白了這個誤解,你就會知道在招聘環節,最重要的是去驗證這個人是否有你需要的輸出,你想他能完成怎樣的目標。至於這個人其他方面,不用過多在意。

誤解五: 人們需要反饋

事實:人們需要的其實是關注。

過去我們認爲,工作中創造反饋特別重要,所以會特別講究反饋的技巧。但事實上,員工之間工作積極性的差異,不是看領導提供的是正面反饋還是負面反饋,而是有反饋和沒有反饋。所以本質上,反饋的實質不是評價,而是關注。你只要能讓員工感受到你的關注,他就有工作中的存在感、有創造力。

誤解六: 人們可以可靠地互相評價

事實:人只可以可靠地評價自己的體驗,因爲我們其實只有體驗。

有的公司喜歡弄員工互評系統,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方面是體現公司重視員工的意見;另一方面是讓員工能更瞭解自己。但人和人互評,本身其實並沒有價值。第一,我們很難做到客觀公正。第二,我們很難理解別人,最多隻能評價在工作中的體驗,而體驗本身是無法通過第三人去幹預的。所以總體來看,員工互評可能對員工關係有影響,但對公司管理來說,並沒有實質性的用處。

誤解七: 人才分爲有潛能的和沒有潛能的

事實:每個人都有潛能,它由個人喜好和現階段的努力水平決定,因爲每個人選擇的路徑不一樣。

很多公司喜歡給員工做“能力模型”的測試,包括戰略思維能力、目標導向能力、同事關係能力等等,試圖找到員工的“潛能”。如果得分沒達標,還會要求員工去培訓,但這其實非常不科學。人的能力分爲可變的狀態,比如技能水平、情緒起伏,和不變的特性,比如喜愛的工種。人在工作中真正使用的能力,往往是狀態和特性的混合,不管怎麼計算,用能力模型打分都不合理。

誤解八: 最重要的是保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事實:最重要的是你是否熱愛,因爲“平衡”是個僞命題。

研究證明,如果你工作中有20%以上時間在做喜歡的事,就很少會過度疲勞,而低於20%,每低一個百分點,你的疲憊感就會明顯上升。所以,讓你工作不快樂的不是加班,而是你在做不喜歡的事。你真正要做的不是“平衡”而是“評定”。你可以每隔半年,就用一週的時間,詳細考察在工作中做的每件事,把熱愛的和痛恨的都記錄下來,然後調整工作內容,少做一些痛恨的,多做一些熱愛的。

誤解九:領導力是一個“東西”

事實:領導力是別人對你的確定感,因爲領導的價值就是帶領別人。

我們常說好領導,必備的一項能力就是“領導力”。美國各家公司每年用於培訓領導力的總費用,高達140億美元,好像只要打磨自己就能獲得領導力。但這並不是真相,因爲人的戰略水平、商業思維等能力指標,別人其實很難測量準確。科學的方法,不是考察領導者本人的能力,而是看他能否給別人提供“確定感”,讓人願意自發地追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