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又雙叒叕拖延了嗎?

《愛情公寓》裏有一句臺詞:“拖延症,是當代人一種常見的絕症。”

我們平時會制定許多計劃,比如減肥、運動、學習等等....

但當我們開始執行時,總是給自己一種心理暗示:

再待一會兒,幾分鐘後一定行動,結果幾分鐘,幾十分鐘,幾個小時過去了,還是依舊保持原樣。

明明擺在眼前的事情非常多,明明自己內心很焦急,但身體卻總是不聽話,而這就是拖延症的明顯表現。

拖延症,作爲阻撓年輕人發展進步的世界難題之一,令許多人又愛又恨。

一方面拖延可以帶來短期的快感和滿足感,但也會耽誤不少事,喪失很多機遇。

一邊信心滿滿的制定計劃,一邊又理所當然的拖延,不拖到最後一刻絕對不動手,是他們“自信”的宣言。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當我們一旦開始拖延,我們就會發現一時拖延一時爽,一直拖延一直爽。

所以如何自我拯救?當你面對堆積如山的任務時,如何提高自己的生產力?如何不浪費,不拖延,高效完成每個任務?

本期快來和我一起拒絕拖延,成爲語言和行動上的巨人吧!

一、首先如何判定自己是不是拖延症?或者拖延症是如何定義的?

拖延現象(英文:Procrastination)指非必要、後果有害的推遲行爲,在中文互聯網中又俗稱「拖延症」,但「拖延症」並非醫學或心理學上的診斷術語,而是半正式的網絡名詞。
拖延現象通常是因爲時間管理與自我調節技能的缺乏,少數情況下,也可能是一些深層問題的外在表現。嚴重的拖延症會對個體的身心健康帶來消極影響,如出現強烈的自責情緒、負罪感,不斷的自我否定、貶低,並伴有焦慮症、抑鬱症等心理疾病,一旦出現這種狀態,需要引起重視。

其實拖延對於每個人都是一種普遍與正常的現象,就連偉大的文學家胡適也有着和我們一樣的困擾。

胡適先生一輩子都在與拖延症對抗,《胡適留學日記》裏有這樣一段記錄:

可見拖延症在日常生活中真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每當我們遇到一些重要的事情,都會不自覺的開啓拖延模式。

二、拖延症有哪些類型?類型的表現?你屬於哪一型?

1.逃避型拖延者

“我拖延是爲了避免不愉快的情緒,比如壓力、不確定性或不堪重負的感覺。”

這是一種經典的拖延類型。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在避免工作本身,而是避免伴隨着這個工作一起出現的負面情緒。

2.樂觀型拖延者

“我拖延是因爲我覺得這件事情用不了很長時間就會做完。” “這隻需要幾分鐘。”

“不用擔心,我很快就能完成它。” “就再做一件事!我絕對不會遲到。”

樂觀型拖延者長期地低估他們所需要的時間或者過高估計了他們的能力,說白了,也就是過度自信的表現。

3.享樂型拖延者

“我拖延,就是因爲我不想做我應該做的事情。”

享樂性拖延者玩樂、放鬆,基本上做的都是他們不應該做的事情。他們會一直等到自己真正想要開始工作,而這種情況對有些人來說從未發生過。

三、如何拯救拖延?

其實拖延症並不可怕,而關鍵在於你如何去正確看待與控制,那麼重點來了,如何拯救拖延?

1.給自己設定deadline

deadline永遠是第一生產力,自己給自己設定的截止日期可以幫助一個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拖延的狀況。

但是這種自己給自己設定的比起外部決定的截止日期,比如學校規定的考試或公司規定的上交時間,外部硬性規定的截止日期會更有效一些。

2.提高自己的執行力,杜絕完美主義

記得張鈞甯有個採訪,記者問,“你這麼愛運動,如何勸說那些在猶豫今天要不要運動的人?”

張鈞甯說,“在你猶豫的時候,你先穿上跑鞋下樓,這樣當你還沒做好決定的時候,可能已經跑完回來了。

做一件事情,千萬不要去等待各種條件具備、各方面都考慮清楚了才做。

只要你腦子裏一產生:我要不要去做某項工作?這個念頭,不管三七二十一先開始再說,最差不過這次做得不夠好,總比什麼都沒有做強。

3.改變自己的環境

當你要開始學習或做一件事時,一定要遠離沙發、手機等容易誘發懶惰的因素,給自己製造出專門用來學習和辦公的空間。

同時尋找充滿自律者的環境,比如圖書館,自習室等等。

4.提供獎勵

以上方法搭配最後的獎勵是打敗拖延症的最後一棒,每當你高效地工作一天之後,你可以給自己設定一個獎勵。

你可以自己根據自身情況去定義高效,比如6小時讀完了半本英文原版書,比如5小時寫完了一篇5頁紙的paper。

最後,記住一個“5分鐘法則”,如果你不想做一項工作,就對自己說:

“5分鐘,只做5分鐘就行,無論做成什麼樣都可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