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梁

  從舊書攤上淘到一本人民出版社在1991年版的毛澤東交往錄。本來想準備隨便翻翻,結果隨便這麼翻一翻便捨不得放下此書,共收入回憶和記錄毛澤東同各界人士交往的文章有61篇,在這些人士中有著名的民主人士,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史學家,理論工作者,國民黨進步人士以及國際友人等等,也包括早年的同學和老師。多數文章出自著名人士的親筆,應該說其史料價值是不容置疑的。讀完全書,我第一印象是這些著名人士雖然經歷及身份各不相同,但他們回憶往事時的感情色彩,心理活動卻是驚人的一致。先讓我們撿取幾個使用頻率較高的詞語看看吧,如沐春風,這是當人們有幸與偉人坐起談時的首選詞語。無論春夏秋冬均可應用,到底還是激動,心潮澎湃。美人如果對當事者有了特別的表示,當事者不激動,不心潮澎湃是不可能的,但所謂的特別表示是什麼意思呢?不過是在稠人廣坐之中救出一個,照出了當事者的名字,或者握了握手而已。一位著名遺傳學家,就因被人一句話,你就是遺傳學家某先生而激動不已,親切爽朗,只要爲人一向在回憶者的筆下,沒有不親切不爽,老的身材魁梧,紅光滿面,平易近人,和藹可親,這幾個詞用來描寫偉人,本來是很恰當的,如果,大家都這樣寫,是否有點城市化呢?一般來說,偉大人物都具有非常,非同尋常的向心力,尤其對那些有緣且親和力強的人更是如此。所以當代中國許多著名人士說,被人的一聲稱呼,一個微笑,讓他們激動的一夜失眠,甚至永生難忘,讀者不必懷疑他們的真誠。然而這種真誠之中,是否還有超越真誠之外的一些東西呢,比如自我矮化。沉浸在無限神往的回憶之中,彷彿已不是那些在各個領域縱橫馳聘的優秀人物,而是一羣同門未開的少年,即便老師一句輕飄飄的表揚,也會讓他們神醉心迷,不能自己。究竟是什麼使這些著名人士將自己矮化到幼童的知識?致使水平而不自覺呢?梁漱溟,曾批評馮友蘭在文革中將軍墳的女兒宗普針對這一批評說了段智爲陳同的話,我們習慣於責備某個人,爲什麼不研究一下中國知識分子所處的地位,尤其是解放以後的地位,最根本的是知識分子是改造對象,知識分子既無獨立的地位,更無獨立的人格,這是最深刻的哀慟。湖南人民出版社梁漱溟訪談錄沒有讀個獨立的人格,這的確是中國知識分子最深刻的悲哀。那麼這種獨立人格怎樣失去的呢?中普所謂無獨立的地位,如果是指經濟地位而言,那應該是一個及其重要的原因,毛澤東也看到了這一點,他引用毛之存皮之不存,他看透了其若虛弱的本質。另外認爲中國份子,中國知識分子普遍缺乏民主,平等,自由理念的洗禮,也容易爲人所想到,但除此之外,還能從另外的角度來考察嗎?關於毛澤東的交往,房間充斥着大量文字,常見的一幕在很多時候都被提到,全是重量級人物,奉命覲見時,偉人常常穿着一睡衣,手持一本書,斜靠在牀上聽陳述或認真的思索着,只是這幕場景是作爲佳話被人津津樂道的,因爲它體現出一代偉人不爲繁文縟節束縛,不刪步履揮灑自如的大家風度。讓進諫者充分感受到親切隨意的氛圍,這樣的解讀自有道理,不過我每次讀到類似場景時,卻總會想到這樣一幕:“劉邦,使人召酈生,酈生至,入謁,沛公方倨牀,使兩女子洗足,而見酈生,酈生入,則長揖不拜……酈生日:“必聚徒合義兵誅無道秦,不宜倨見長者”。於是沛公輟洗延酈生上坐,謝之”,在就是女子洗腳時他沒有作撒嬌狀的說,謝謝您沒把我當外人。歷史時期和現代某些知識分子爲什麼會有迥異的解讀呢?很簡單,歷史啓示,一種常識看問題,在長期處事之後,一個人無論是誰接見客人,無論在東方還是在西方,價值系統裏都是一種實力和不尊重人的表現,硬要給失禮和不尊加之重評,衆人的行爲貼上親切隨意的標籤,旗幟,常識於不顧的勇氣,讓人佩服,同時卻不能不入人眼,不使人懷疑,這種勇氣裏有相當成分的精神,精神撒嬌時期的人物,他沒有資格的,他沒有獨立的。在經濟地位的封層裏也不懂自由平等爲何物,但它卻不會精神撒嬌,它所依賴的武器就是就是讀書人一點狂卷之氣。雖然千萬人,吾往矣,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生段絕學,爲萬世開太平,此之爲狂士,可殺而不可辱,有所爲有所不爲,此之謂狷,僅此,當然還談不上人格獨立,現在狂卷之氣費燃的,就是讀書人腦子裏一種觀念根深蒂固,這就是後來顧炎武概括的士大夫之無恥,是爲國恥,你可以在他們身上找到注入迂執與中愚孝渝中,不明大勢等等毛病,但你別指望他們會說出無恥的話和做出無恥的事來。狂犬之氣,這是傳統讀書人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在中國的現實情況下,一個知識分子有狂犬之氣,病必偉,就一定會有獨立人格,但如果沒有了狂犬之氣,他一定會失去獨立人格,祭狂卷之氣,雖然保持獨立人格的充分條件卻是其必要條件,我以爲這個邏輯在過去乃至可預見的將來都是成立的,好像是有意爲我的這一邏輯做註腳似的,毛澤東交往錄中對梁漱溟自述中的一段是梁先生1938年以參議員的身份赴延安訪問時的經歷。編者改題爲延安窯洞裏的坦誠交談,如果按嚴苛的標準,梁先生大概也不能算有獨立人格的,因爲他不僅在從事鄉村建設運動時接受過軍閥韓復榘的資助。而且終身以發揚儒學爲己任,西方價值觀是他所不取的,然而梁先生的一生行事,卻證明了他不愧爲知識分子獨立,特立獨行的楷模。梁漱溟後半生的面折廷爭舉世凱,皆知,不必說了。且看當年他如何寫毛澤東,他不落俗套,從容自然而親切。鼻子雖有爭辯,而心裏沒有不舒服,只敢別人給他這種影響,便這樣寫了。毛澤東有生存是交往並比之於書的各色人等多矣,卻只有梁漱溟一人寫出了這一細節,其餘的著名人士在避諱什麼呢?一個連自己的眼睛和大腦都不相信的人。遑論獨立人格嗎?難道他們真的吸食了知識分子的鴉片?梁漱溟之所以爲梁漱溟那些著名人士,之所以有後來的表現,其實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