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堅持的一天

之所以想到這個題目,是源於小傢伙最近喜愛的繪本《最可怕的一天》。

當他滿意的品讀完這本書後,便給我下達了一個任務,媽媽,以這個小故事寫篇文章吧!

正好呼應了這本書的主旨,大人眼中的小事,在小孩心中是無比巨大的。

小傢伙通過對這本書的重視,來傳達給我對他的愛與尊重。

想想近5周的他,正好處於以前老人說的“討狗嫌”的年紀,他卻表現得並沒有讓自己有那種不舒服感。

後來纔想明白,有可能的這個階段的特點,正好是俄底浦斯期情結髮展階段,他需要向父親一邊認同,一邊需要去衝破一些來自父性力量的禁忌,抑或是在試探着潛意識中超我邊界,以不斷的擴充自己的空間。

簡單理解爲,也許2、3歲和孩子探討不讓做的事情,他會服從性非常高。而過了3歲以後,隨着小朋友心智的發展水平提高,我們就來到了一個鬥智鬥勇的階段。

很多事情我們需要很多次磨合才能達到一個合理,彼此能夠接受的點,這期間,有時我們也不一定達成完美的合作,有可能會變成一個挫折,讓我們離那個目標暫且遠一點。

但沒有關係,誰的人生不面對喪失呢,最大程度的喪失,也是我們對自己掌控的挑戰而已。

我們成年人需要學的,也是孩子也需要學習的,有時候成長在時空上也可以同步。

面對孩子眼中的“大事”,我們也需要有那雙智慧的眼去洞見,這樣我們纔有可能走進TA們的世界,來感知孩子走向了哪一個階段。

“討狗嫌”的行爲,在很大程度上挑戰着家長對自己的規範意識邊界的建立是否是在擴展,是否能夠有勇氣打破自己的認知,還是來強化自己的固有觀念。

俄底浦斯期衝突,是孩子對父母的是否願意被挑戰的呈現,如果父母允許且祝福的,那麼孩子的發展道路將會是越來越好,並且是有無限可能遠走高飛。

如果遇到打壓控制的父母,孩子就會無形壓抑在一個圈層裏,想突破時,總會感受到被父母懲罰的恐懼感,並且會一再重複這個熟悉的恐懼感。

這是源於被壓榨的次數太無限,無限到可以習慣了這種模式。

正如《最可怕的一天》裏的小主人翁劉芳玲一樣,家長否定孩子的話語在耳邊不停的響起,次數多了就內化成孩子的一種模式,她需要尋找這種恐懼的證據,來證明媽媽的言語。

成年人永遠不知道孩子是怎麼愛父母的,即使父母的話語並非正確,孩子爲了證明自己是愛父母的,TA們也需要像父母的話和行爲認同,那麼這種無形壓力就會被循環“滋養”下去。

即使到了一定的認知年齡,意識層面上感受到了自己需要改變,潛意識的力量還會把自己拉回這個深淵裏來,只有連根拔起纔會有我們徹底改變的勇氣。

那麼這一天會不會因爲自己的堅持而晚些到來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