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要“學做聖人”

今天繼續共讀《曾國藩》第二章—爲什麼要“學做聖人”。

曾國藩去了翰林院,然而一口難懂的湘鄉話,長得土頭土腦,穿得土裏土氣的一個土包子。最重要的是他沒怎麼讀過書,這使得曾國藩自卑和焦慮。

剛到北京的曾國藩不光是見識狹窄、觀念鄙俗,性格上還有很多缺點。

第一是浮躁、坐不住

第二是爲人傲慢,修養不好

第三個毛病是“虛僞”,這個毛病可能我也會有,有時候不是發自內心的稱讚別人,其實人家是能感受得到的。還是要“知行合一”。

三十歲這年,曾國藩決定脫胎換骨,重新做人,立下了學做“聖人”之志。

說起來有些慚愧,我只到16年纔開始有了目標。以前的我只覺得舒適就好了。

曾國藩在三十歲這年把自己的人生目標定位爲“聖人”。“不爲聖賢,便爲禽獸”。也就是說,他只有一個選擇,或者做一個渾渾噩噩的人,或者做一個聖人,沒有中間道路可選。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而後不忝於父母之所生,不愧爲天地之完人。

這是他爲自己立定的“終身大規模”。

於是他開始寫日記,雖然之前看過的書裏也提到過,但我一直沒有行動,主要是不能堅持,也容易記成流水賬,還有就是對自己提出的要求並不能做到。

首先可以從成功日記開始,可以發朋友圈或是微博,讓大家監督。每天覆盤,現在用張萌的贏效率手冊記錄了每天的清單,但並沒有很好地覆盤。

曾國藩一生最推崇的就是“有恆”他不斷強調恆之重要性,他說@有恆爲作聖之基”。高手都是長期主義者,比如運動、讀書,這都是一生都要修煉的。

幸好運動堅持了18年,讀書也一直沒掉隊。

曾國藩的修身過程於後人最大意義在於他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一個資質非常平庸的人,如果真心實意進行自我完善,可以成爲超人。他可以,我們也可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