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做圣人”

今天继续共读《曾国藩》第二章—为什么要“学做圣人”。

曾国藩去了翰林院,然而一口难懂的湘乡话,长得土头土脑,穿得土里土气的一个土包子。最重要的是他没怎么读过书,这使得曾国藩自卑和焦虑。

刚到北京的曾国藩不光是见识狭窄、观念鄙俗,性格上还有很多缺点。

第一是浮躁、坐不住

第二是为人傲慢,修养不好

第三个毛病是“虚伪”,这个毛病可能我也会有,有时候不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别人,其实人家是能感受得到的。还是要“知行合一”。

三十岁这年,曾国藩决定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立下了学做“圣人”之志。

说起来有些惭愧,我只到16年才开始有了目标。以前的我只觉得舒适就好了。

曾国藩在三十岁这年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为“圣人”。“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也就是说,他只有一个选择,或者做一个浑浑噩噩的人,或者做一个圣人,没有中间道路可选。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这是他为自己立定的“终身大规模”。

于是他开始写日记,虽然之前看过的书里也提到过,但我一直没有行动,主要是不能坚持,也容易记成流水账,还有就是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并不能做到。

首先可以从成功日记开始,可以发朋友圈或是微博,让大家监督。每天覆盘,现在用张萌的赢效率手册记录了每天的清单,但并没有很好地覆盘。

曾国藩一生最推崇的就是“有恒”他不断强调恒之重要性,他说@有恒为作圣之基”。高手都是长期主义者,比如运动、读书,这都是一生都要修炼的。

幸好运动坚持了18年,读书也一直没掉队。

曾国藩的修身过程于后人最大意义在于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资质非常平庸的人,如果真心实意进行自我完善,可以成为超人。他可以,我们也可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