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2《行爲金融學講義》陸蓉

從字面上來看“行爲金融學”就是“行爲”二字加“金融學”構成,其中“行爲”取自心理學中的行爲主義。因此,行爲金融學是心理學與金融學相交叉的學科。

首先書中也給出了從事金融行業的工作如何選專業的正確方法。從學科分類來說,金融學是二級學科,它的一級學科是應用經濟學,而應用經濟學的學科基礎是數學。所以建議的選專業方向是:本科學基礎學科數學,碩士轉一級學科應用經濟學,博士轉二級學科金融學。

其次書中講解了傳統金融學和行爲金融學的區別—是否理性。傳統金融學認爲,人的所有決策都可以用數學的方法計算出來,就像機器人一樣精確。而行爲金融學認爲,人生非理性的,現實生活中的行爲往往會偏離那些正確的途徑。

我們大部分人還是非理性的,在做事的時候往往會犯“易記性偏差”。所謂的“易記性偏差”指的是普通人在認知的時候喜歡先在自己的記憶庫裏尋找信息,那些容易被記住的信息更有可能被提取出來,並信以爲真。比如當我們被問及“在單詞中,R是出現在首字母的概率高,還是出現在第三個字母的概率高?”由於我們腦海裏檢索首字母比較容易,因此在我們腦海中可能會覺得以R爲首字母可能出現的概率會更高一些。但這個答案並不正確,因爲按照英語造詞規則,輔音字母出現在單詞第三個字母的可能性遠超首字母。

心理學研究發現,事物的可想象性,新近性,顯著性和生動性等因素會影響人的記憶。新近性指的是剛剛發生的事更容易從記憶庫裏提取出來,從而影響人的決策。比如:剛剛盈利的投資者可能更容易忽視風險,繼續買入。而剛剛虧損的投資者則更容易悲觀,不敢再碰。想象性指的是新聞媒體的不斷報道會加深人們對某件事情的記憶。比如,新聞連續報道飛機失事,你就會覺得飛機不安全,但飛機實際上是世界上最安全的交通工具。顯著性和生動性指的是我們往往會對講課生動或感動過你的老師產生好感,認爲他們是好老師,但事情可能恰恰相反。

我們身邊影響決策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最突出的一種是信息發生的順序。如果,我們對一個人一見鍾情,那麼即使發現對方有點問題,自己也能接受。但如果沒能發生一見鍾情,那麼就算後來對方再怎麼好,我們也不容易接受。這個現象被稱爲“首因現象”。當然,信息順序影響決策還有另一種完全相反的情況,叫做“近因效應”,該效應指的是最後到達的信息被賦予了最大的權重。在現實生活中,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都能影響人的決策,因此究竟哪個效應能夠起作用,完全要看信息到達的速度和強度。如果首因效應還未對你的決策產生影響,而此時你又收到了一個信息,則很有可能近因效應就會佔據主導。

在信息反饋階段,我們會遇到自我歸因,後見之明,認知失調,確認性偏差等認知偏差。所謂的“自我歸因”指的是,人們容易把好的結果歸因於自己的能力,而把壞的結果歸因於他人或客觀原因。所謂的“後見之明”指的是,當結果出現以後,人們誤以爲自己早就知道結果的一種幻覺。所謂的“認知失調”指的是,當事情的結果與預想不一致時,人們會感到一種不協調的痛苦,爲了避免這種痛苦,可能會對事實選擇視而不見或故意彎曲。所謂的“確認性偏差”指的是人一旦形成某種觀念,會從肯定自己的一面尋找證據,而不傾向於從否定自己的一面尋找證據。

我們常常會發現,讓一個賭徒放棄賭博是十分困難的。這是因爲人們在盈利的時候會產生風險厭惡,於是不願意冒險,於是選擇“落袋爲安”;在虧損的時候,人們不喜歡接受確定性的損失,總想搏一把,於是一直在等待。換句話說,人們喜歡確定的東西,不喜歡冒險,而人在損失區域是喜歡冒險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