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困境与“大悔大悟”

今天继续共读《曾国藩》第八章。

1、九江大败后差点自杀。

应该说,在两湖的一系列辉煌胜利,也让曾国藩有些过于自信被太平军取得湖口之战的胜利后,打破了曾国藩夺取九江、“克服安庆、直捣金陵”的梦想,更让曾国藩陷入了漫长的困境。

2、曾国藩与胡林翼。

两人在京城一别,再见面已经是十三年后的咸丰四年四月的妙高峰下,曾国藩与胡林翼至此一拍即合。天下滔滔之际,两个人更明确得意识到,只有他们这样的人携手并肩,齐心合力,才能挽回天命之心。

3、被皇帝拿掉兵权。

这一时期,曾国藩不仅陷入军事上的危局,政治上也陷入重重泥潭之中。问题在于曾国藩没有实权,虽然屡获大胜,湘军与清王朝体制上的矛盾仍然没有理顺,曾国藩的处境仍然十分艰难,这种艰难在江西表现得最为充分。咸丰皇帝对曾国藩不信任,在曾国藩父亲病逝后下旨让他在家守孝三年,实际上解除了他的兵权。

4、蛰伏两年,完成“脱胎换骨”。

曾国藩被解除兵权在极端痛苦中,他拿起了朋友向他推荐的老庄著作。几千年前的圣人之言给他意想不到的启示,让他恍然到了另一片天地。曾国藩反思到,自己在官场上一再碰壁,不光是皇帝小心眼,大臣多私心,自己的个性、脾气、气质、风格上诸多缺陷,也是重要原因。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圣人之言,他虽然耳熟能详,实际上没有真正做到过。曾国藩在家中致信各位好友,请大家给他多提意见,帮自己总结经验教训。曾国藩阅读好友来信,反复回忆既往,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自身的致命弱点: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曾国藩终于认识到,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只有必要时和光同尘,圆滑柔软,才能顺利通过一个个困难的隘口。只有海纳百川,兼收幷蓄,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达到胜利的彼岸。

被解除兵权,当然是人生大祸。然而祸是福之基,在灾祸中不能自暴自弃,应该置之死地而后生。曾国藩指出自己为人处世的四大缺点:偏激、好名,也就是过于重视获得好名声;喜欢公开批评谈论别人的过恶;做事有始无终;待人接物过于怠慢。那么怎么做呢?也是四条:做事平心静气,更多考虑他人的心理,站在他人角度想问题;更多地揄扬别人,表扬他人的长处;做事有始有终,越到后来越慎重;接人待物要更诚更敬。

曾国藩在这里把家居的两年称为“大悔大悟”之年,经过一年多的乡居,曾国藩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再次出山,曾国藩的朋友发们惊讶地发现,曾国藩变了。

第一,他变得和气、谦逊、周到了。

第二,他对皇帝,不再那么直言不讳,而是学会了打太极拳。

第三,他不再慎于保举,而是“同流合污”了。他认识到只有诱之以“名”,笼之以“利”,才能网罗天下英才。因此复出之后,曾国藩“揣摩风会,一变前志”,大力保举,将朝廷名器当作自己的私恩。这也表明,在官场混迹多年的曾国藩不再是愤世嫉俗的愤怒青年,而已成为善于“揣摩风云”油滑官僚。他已把当年痛斥的“是非不明,黑白不分”看作正常现象,并身体力行了。到后来,他不但自己勇于保举,甚至鼓励部下不要有太多顾虑而放手保举:“鄙人前衔补实缺,最足新耳目而鼓士气,不可畏干部诘而预自缩手也。”就这样,曾国藩完成了自己的“中年变法”。

一个人思维方式改变了,他的行为就会改变,为什么不论在哪个时代都要多读书,就是从书里能读到别人的故事,从而影响自己,不至于犯别人犯过的错误。前两天看一个视频,郭德纲现在相声越说越好了,就是因为他爱看书,他自己是这么重的,也是这么教徒弟的。

很庆幸自己一直跟者大部队在读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