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假道受胙对秦伯

《古文观止·宫之奇谏假道》阅读随笔


作为一个君主,如果没有什么才能谋略,长远眼光,但肯听劝谏,也不至于落得个亡国的下场。虞公就是个昏聩无能,鼠目寸光,又不听劝的人。


他很有自己的想法,宫之奇第二次劝他不要借道给晋献公时,他觉得自己跟晋国是宗亲,晋国不会加害于自己。清醒点好不,郑伯和共叔段不也是兄弟?宫之奇也用了差不多的例子来反驳虞公。


虞公又觉得"举头三尺有神明"了,想自己这么丰盛又清洁的祭品祭祀,鬼神难道不会保佑自己吗?宫之奇表示,放屁!鬼神要你的祭品也就图一乐,真要保佑的,是修明德行的人吧?况且晋国灭了你之后,会用更加丰盛清洁的贡品,人还修明德行上祭祀,你看看鬼神保佑谁?


虞公不听,其实他的想法只是贪利的借口而已。晋献公送了他名马美玉,他看的那是两眼发光,迫不及待的想收下,哪里管得了这么多?于是又借道给晋国。


宫之奇非常果敢,直接溜了,不陪这个铁憨憨玩了。晋国灭了虢国之后,回家的时候顺手把虞国给灭了。



《古文观止·齐桓下跪受胙》阅读随笔


这是齐桓公称霸的光辉时刻,这个霸主当的非常体面,虽然是动用武力巧取豪夺征服不顺从的国家,但他还是现在道德制高点的,借着周天子的名号,尊王攘夷,使自己的霸权合法化,连史书都称赞他这么做是合乎礼的。


葵丘之会上,周天子念在齐桓公年纪大了,行动不便,让齐桓公别跪着受胙,然而齐桓公想的恐怕是要将礼数做足,要做就做全套,还是郑重其事的跪拜了。


这就是春秋时期的现象,虽然周王室衰微,但大家伙(诸侯)还会讲点礼数,还会表面上表现出尊重周天子的举动。


“春秋战国”虽然总是连在一起读的,但春秋和战国这俩儿时代的区别还是非常大的,大到男人跟女人的区别一样。


春秋时的战争多少讲点礼数,仔细想想,战国时期会发生“退避三舍”这种事吗?


《古文观止·阴饴甥对秦伯》阅读随笔


阴饴甥是战败国晋国的大夫,但从这篇记录他跟秦穆公订盟的内容来看,他说话却占尽上风,使得自己处于主动地位,而秦穆公在被动。


当然也不能说秦穆公就被牵着鼻子走了,很大的原因也是阴饴甥讲话戳中了秦穆公的爽点。


秦穆公所在的秦国在西边,不是中原地区,按照当时的说法是西狄,属于蛮夷的地方,不开化不文明的地方,跟当时楚吴越一样。


秦穆公想称霸,必须挤进中原这个圈子里面去,也应该遵守点中原文化,也就是讲德行,讲礼仪。


秦穆公这个时候已经抓了晋惠公嘛,阴饴甥大胆地推断说我们晋国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秦国一定会把晋惠公放回来,这样就叫做徳,君子也是这样认为的。而小人也认为晋国损害了秦国,一定不会放晋惠公回来。


言外之意就是让秦穆公自己选择当君子还是当小人吧。


阴饴甥在此之外又加了一句,“此一役也,秦可以霸”。就是说通过做了"放回知错就改的晋惠公"这件事之后,秦国就能在诸侯间称霸了。


秦穆公想的不就是称霸吗?阴饴甥说的正好是他想的,所以最后的结局不仅放了晋惠公,还送了礼物。


我不得不佩服阴饴甥的大智大勇,智在了解很秦穆公想要的,用君子和小人两个不同的立场态度,捆住秦穆公,让他自己选择。勇在身为战败国,说话还能这么坚定不屈,不卑不亢。是个牛逼人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