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於挑戰被愛質疑

昨晚小傢伙臨睡前,跟我探討了一個關於愛的話題。

“媽媽,我有一個困惑,不知道該不該和你說……”

“哦?那是什麼呢?我願意聽聽它什麼原因導致你的困惑呢?”

“就是,就是……無論你和爸爸生不生氣,都是愛我的,對嗎?”小傢伙這句話中明顯有了遲疑的語氣。

“那是當然啦,愛你是不分我們生不生氣,都會滿滿的愛着你,是誰給你講出和我們不一樣的觀點嗎?”我擡高聲音來確定他對愛的這一部分的自信。

“是我們的老師,我們老師和我們講,小孩子如果不惹父母生氣,父母就會愛我們自己,如果惹了爸爸媽媽生氣,那爸爸媽媽就不會愛我們了,所以我才問你的。”

我忍不住笑了起來,看來你們的老師和爸爸媽媽觀點不一樣噢,在那種情況下,你又是怎麼理解的呢?

“我就和老師說,我的爸爸媽媽告訴我,無論他們生不生氣都是永遠愛我的,不是生氣了就不愛了……可是老師告訴我們,那也不要惹爸爸媽媽生氣。”

好一波爲情緒負責的無限責任人,想到這裏,我跟小傢伙說,你們老師是不是在強調儘量不要惹爸爸媽媽生氣,而不是不要惹爸爸媽媽生氣。

“那媽媽,我要怎麼溝通,才能讓你們不生氣呢?”聽見他求知的小心態還是在追求着完美,我想我還是要給出我的一些答案的。

“首先呢,情緒是每個人的權利,這裏麪包括高興、快樂、平靜、喜悅,那也一定有憤怒、悲傷、失望、挫敗等諸多的情緒體驗。所以我們不會迴避不良的情緒體驗,而是像好朋友一樣接納它,瞭解它,關注它給我們帶來些什麼。其次呢,我們每個人都要爲自己的情緒負有責任,並不是別人導致的我們情緒失控,我們就要攻擊別人,情緒失控再到自控是自己的事情,靠別人去控制自己的情緒,同時用自己的情緒去控制別人都是不可取的。在你做出一些不當行爲時,我們完全可以選擇我們是溫柔的警告你還是憤怒的攻擊你,而並不只是只有一種方式而已。”

“嗯嗯,媽媽我知道了,我的爸爸媽媽不會因爲我做錯事情而不愛我,而我的老師是有可能她的爸爸媽媽用生氣或愛或不愛來控制她,她才形成這種觀念的,而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經歷不一樣而已。”

聽到小傢伙能如此總結,我心滿意足的親吻了他的額頭,在道一句晚安時,我知道愛的路程一直需要滿滿的安全感。

在孩童時期的他,敢於挑戰老師的被愛教育宣導,我想是需要很大的勇氣和定力的,只有我們確信我們在質疑的不一樣體驗中,能夠獲得過自信,我們纔會勇於挑戰。

那麼在被愛的路上,大家都有過哪些困惑與質疑呢?同時面對不同的權威人士的發聲,我們又如何整合適合自己的舒適的點,我想這不僅是孩子面臨的課題,同樣也是我們成年人面臨的課題之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