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阅读术》之跳读——“让书籍内容从心中流过,只要流过便有意义”


“让书籍内容从心中“流过”,只要“流过”便有意义。”这是印南敦史《快速阅读术》中一句非常有温度的话,它如同清晨的温开水一般,抚慰着我的心灵。

这就是作者在书中着重介绍的“流水式阅读法”的理念,这种阅读方法可以让我们从存储式阅读方法中跳出来,不必跟着作者的思路亦步亦趋,而是以自己的需求为出发点,选择性地跳读。

有人会疑惑:书不是用来读的吗,为什么要跳读呀?

如果读书就是一定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看,那一本书什么时候才看得完?就算看完了,你又能记住多少?

有人又会说,读得快就能记得住吗?

如果花六小时读一本书,不如花六小时把一本书读六遍,谁的效率更高,不言而喻。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不断覆盘的过程。

作为一本书的作者,理所当然会认为书中的所有内容都是自己的心血,都值得一看,但是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最不缺的就是信息,而且信息的重复性非常的高,而人们缺的是时间和耐心,所以跳读就非常有必要了。

该怎么筛选跳度的内容呢?作者建议从三个方面着手:

1.自序中冗长的自我描述

当然不是所有自序都可以跳读,自序中常常概括了文章的重点内容,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哪些是可以跳读的,哪些是可以快速阅读的,哪些是需要深度阅读的的。

作者所指的是,自序中那些冗长的自我描述,还有的“他”序,对作者无止境的吹捧和夸赞,有的自序长达十页,给人感觉就像竹筒倒豆子一样,全都一股脑地蹦了出来,也不管你需不需要,全都塞给你。

2.印证理论或主张的事例、故事和经历

大多数事例和故事都是平平无奇的,作者只是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写的,除非特别精彩、让人眼前一亮的鲜活事例,可以引用在笔记、书评或者作为谈资的内容。

3.夸张的表达

指的是过分的渲染情绪的一些表达。

以上三点可以帮助我们鉴定跳读内容,接下来介绍的是可以提高阅读效率的四个步骤:

步骤一:仔细阅读序言和目录

通常序言和目录代表着一本书的全貌,我们到了一个景点,会有一个景点的分布图,我们可以通过提示找到我们最想去的地方。

我们可以通过序言和目录来判断一本书值不值得买?哪些部分是自己需要的?书中哪些需要快速阅读?哪些需要深度阅读?哪些需要跳读?

步骤二:仅读开头或者结尾的5行

正文部分一般都是对观点的阐述、分析、解释,结构如下:

①开局——提出主题或观点

②中局——举例展开说明主题,用论据论证观点。

③结局——基于事例及论据,再次确认主题或观点

正文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开头和结尾的5行。

一般开头和结尾的5行是概括性的内容,中间部分则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跳读。

这就好比一只长颈鹿,它的中间部分被遮住了,我们只需要看到它的头和脚就能判定它是一只长颈鹿。


步骤三:确定关键词再读

关键词怎么找?

一本书的结构通常是以章、节、段来进行划分,在这些部分基本都会有加粗、加黑的字,那就是关键词,代表着作者的主要观点。

这些关键词就是文中提到的“一行采集”法的素材来源。

步骤四:随时换挡,把握节奏

就好比我们在开车的时候,如果总是匀速前进,很容易感到疲劳和单调,在上坡的时候,我们要发动马力,下坡的时候控制速度,宽阔的路上加速行驶……

突然发现,高速公路为什么并不是一条直线的秘诀之一了。

当然,学会了鉴定跳读的内容后,我们就可以自如地控制自己的阅读速度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