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而不忘言”———立足言語解《故鄉》

《故鄉》作爲魯迅的一篇藝術和思想成就頗高的小說,每次教這課的時候,我們老師都會把它作爲重點篇目來教,並且一定會用上三、四節課的時間,可回想自己教這篇文章的時候,總覺得教的死板老套,毫無新意與趣味而言!

爲了讓自己能夠跳出傳統教小說的藩籬,我查閱和觀看了許多的課例,也加入了自己的思考,覺得每一篇課例都有與衆不同之處,可也都有相同之處,那就是無論怎樣設計巧妙,都沒有脫離語言文字的賞讀。許多課例都有引導學生細讀文本,品味語言文字的價值。

爲什麼要讓學生精讀精學魯迅這一深蘊難解、有時代背景的小說呢?王安憶曾說:“小說是心靈的歷史”,讓學生讀小說可以走進作家心靈,感受人生,潤澤自我。李衛東認爲“閱讀魯迅的過程就是重鑄我們精神世界的過程,作品充滿對人性的透析和省視”。《故鄉》的特定社會環境現在已不復存在,人物的階級差別和人生經歷學生也深感陌生,但文中“我”的悲涼、隔膜、孤獨、憂鬱、絕望與希望等心理體驗和精神狀態是有普適性的。學生對此心理和精神有所思有所悟,心有慼慼潸然淚下或以此自勉就夠了。

《故鄉》小說教學該教什麼內容?俞發亮強調:“不能把《故鄉》當作記敘文來教學停留於分段、概括段意,而要把它作爲小說來理解,突出其文學的典型意義。”我們傳統的小說教學圍繞人物、情節、環境和主題四要素展開。這些知識在解讀某些類型的小說時確實是有效的,但如果將此作爲所有小說教學的基本內容,則可能使小說教學走向僵化。王尚文教授在《語文教育一家言》中也認爲:“語文教學的焦點應該是話語(言語)形式,即怎麼說,而非說什麼”,因爲“內容不可能離開形式而存在,也不可能先於形式而存在”。王教授認爲:作品的內容以及作者透過作品所要傳達給讀者的思想感情都是通過言語形式來組織的,也就是文章怎麼寫的問題,主要的表現形式是文體、字詞、佈局、語段、標點等等。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王尚文教授就已將言語形式引入到閱讀教學中,對閱讀教學做了嘗試,但言語形式用於閱讀教學的實踐仍存在缺失。

“言語形式”本是西方文藝理論中闡釋文學作品的一個名詞,它同文學作品關係密切,經我國文藝理論家們翻譯並引進。衆多概念界定當中,童慶炳先生在《文學理論教程》中所提出來的觀點在文學界中最具有代表性,這篇文章中說到,“由於風格最終是以言語的形式呈現出來的,作品與作品之間的風格差異確實與它們不同的表達方式、語言結構、修辭技巧等有關。”簡單言之,言語形式包含表達方式、語言結構和修辭技巧等。餘應源教授在《立足言語形式——老問題》一文中,卻給了具體的解釋,他指出“言語形式指語言形式(字、詞、句)、言語交往活動形式(聽、說、讀、寫)、言語表現形式(言語行爲方式、言語表達方式、語用規則、修辭邏輯、話語結構形式、語體文體形式)”。基於對以上理論知識的學習,我試圖以人物對話的言語形式爲焦點探索小說教學新方式。

首先我們還是要引導學生讀懂小說寫了什麼內容。《故鄉》是魯迅將自己回鄉的經歷藝術性地再現,有一定的寫實性。小說中的“我”是文中的主人公,也是魯迅精神的一部分,很能表達作者的思想精神。“我”的行程和心理是貫穿全文的線索,那麼我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悲涼、隔膜、孤獨、憂鬱、絕望與希望等心理體驗和精神狀態要讀出來。課文最後兩段難點,要藉助資料研讀。理解這個渺茫的“希望”是什麼,“新生活”是什麼,有沒有可能實現,最後“我”離鄉時精神是崩塌還是振奮,基調歸於苦悶悲涼還是光明昂揚。更重要的我們要引導學生關注言語形式,也就是分析作者是如何寫的,用了哪些精妙的敘述方式和技巧,找出本文作爲小說最突出的特色,並以此作爲確定教學內容。李衛東指出:“我們對魯迅作品獨特的敘述方式關注的不夠,魯迅先生曾把自己‘五四’前期小說的文體特徵概括爲:表現的深切,格式的特別。”可見,教學內容要關注敘述方式和技巧,而魯迅《故鄉》中人物對話佔了一半以上,也是通過人物對話表現人物性格、人物關係、人物心理和思想主題,可以說是本文的突出特徵。英國小說理論家戴維·洛奇說過:“小說注重展示,純粹的展示是直接引用人物的話語。人物的話語準確反映事件。”把《故鄉》中的人物對話的言語形式確立爲教學內容,而與《故鄉》同一單元編排的《我的叔叔于勒》中直接引用的人物對話也佔一半以上且相當出色,同樣可將對話的言語形式確立爲教學內容,這樣學生可以掌握從人物對話的言語形式來解讀小說人物性格和心理、人物關係、思想主題的閱讀方法,並從中體會魯迅和莫泊桑這樣的文學大師敘述語言的精妙,更要讓學生把言語形式運用到以後的閱讀寫作中去,學生語文閱讀水平提高的同時也提升他們的語文綜合素養。


備課教學設計:【設計意圖】 1、第一課時爲“走進作者,瞭解故鄉”,和孩子們一起走進作者,解決生難字詞的讀音及意義,瞭解其創作的背景,理清文章的脈絡,把握文章線索及內容。2、第二課時“走進故鄉,讀懂故事”。小說就是說故事,讀小說先從讀故事開始。引導學生抓住故鄉的變化分析人物、情節和環境也就是三要素來讀懂故事。明白“我”所說的新生活和希望。 3、第三課時爲“走進對話,讀懂作者”。讀小說除了關注三要素,還要關注人物對話的內容和形式。言語形式可以解讀人物性格、心情和人物關係、作者意圖。寫作需要重視人物的對話描寫,留意不同性格、不同關係的人物採取不同的言語形式。(注意對話的“句子長短”“語氣輕重”“語調高低”“特殊標點”“重複語”“修辭”等)

這樣設計的三課時,自己也進行了嘗試,覺得效果不錯,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思考探究,對於主題的理解水到渠成!特別是我把第三課時“走進對話,讀懂作者”拿來進行組內公開課的展示,其實是想挑戰一下自我,讓我們對魯迅這樣經典的文章,能上出一點不一樣的味道來。

這堂課本組老師都去聽了,也給予了肯定,說是上出了新意,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其實我也知道這點新意也是學別人而來的,只不過自己適當的修改了一下,讓這節課的設計更符合我所教的孩子們,我也深刻的感受到,如果想讓自己的課堂有所改變,那就要不斷的去學習探索,不斷的去挑戰自己,要勇於改變自己陳舊的上課理念。特別是在這課中對於後面幾個自然段的理解,我所設計的幾個問題,老師們覺得很是巧妙,引發了學生們的思考,水到渠成的深化了文章的中心,讓這節課有了深度和厚度!老師們隨後也給了我不少的意見和建議,讓我對這節課的得失有了更全面的把握!對我今後的語文教學也是一大促進!

當我自己上完這堂課,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首先,統編教材真的很好,如何用好統編教材,一定要在教材的解讀上下功夫,在課堂中積極創設有效情境和探究活動,讓語文核心素養紮根到課堂學習中。其次,我們還必須清醒的認識到課文的內容和語文的語言不是兩塊兒皮兒,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文中深邃的思想,精闢的見解,豐富的感情是藉助精當、精彩、精妙的語言文字來表達的,也只有真正體會到文中語言文字的精湛,體會到它表現的魅力與魔力,感受到它站立在紙上與你交談,你纔會真正觸摸到作者思想的深處,感情的深處,跨越時空,與他們進行心靈的交流乃至思想的碰撞。也就是說,語文課堂教學的鑰匙雖然很多但都是系在語言的繩索上的。好的課堂就是點燃,點燃學生自主學習的激情,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來照亮他們的夢想。再次,設計問題時須有整體觀念,指導學生討論時,無論是以文本的內容爲切入口,還是以語言文字如何運用的推敲爲切入口,均要牢牢把握住內容與形式如膠似漆。最後,不論你採用何種教學方式,都不能忽視學生的個人閱讀,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教師的分析無法代替,集體討論也無法代替。文本的學習,重在感受、體驗,文質兼美的精妙,只有學習主體親身體驗,才能真正理解。課堂不是老師的舞臺,也不是學生的舞臺,更不是師生的“秀場”,而是師生生命共同成長的學習時空。課堂的意義在於“將成”,而不是“既成”;課堂上最重要的不是“解答”問題,而是“解決”問題。我們要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更新教育理念,打破傳統教學思維的束縛,勇於挑戰自我。

(整理於2020.11月18日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