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要有“兩體”意識

      語文,被稱爲“百科之母”。語文教學,涉及面廣泛,上下數千年,縱橫數萬裏,海闊天空,百川薈聚。內容開放,教學方式多種多樣,語文名師衆多,在語文課堂教學設計與研究頗豐,給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給了很多借鑑;語文教學理論名家也是數不勝數,對語文學科屬性要求的解讀亦是各有千秋,給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明確了方向。然而,正是因爲這個原因,大多數語文老師在對語文教材沒有自我深入解讀的情況下,更喜歡“拿來主義”,導致語文課堂陷入“人云亦云”的境地。其實語文課堂教學,筆者認爲應該從基本出發,以所教篇目的文體與教學目標的課體展開,可簡稱爲“兩體”。現就筆者自身教學及聽評課經歷,來談談對語文課堂教學“兩體”意識的一點看法。

一、語文課堂教學要有文體意識。

        語文文體不外乎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詩歌幾種,每種文體都有自己特有的屬性要求,雖然每一個文本的表達方式很多時候是相互糅合的,但文體是唯一的。要讓學生理清並掌握不同文體文本的鑑賞方法與技巧,教師教學就必須有文體意識。

        2017版部編版教材本身就是很好的例子,按學生的年齡層次擇選適當的文本,每一單元集結相同文體、相似情感的文學作品,並以文本文體爲主線點明瞭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及學習目標,本身就是非常清晰的教學指導。語文學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學習語文首先就是爲了達到工具的效應,以一篇所得助推多篇學習,積累沉澱。然,從筆者聽課經歷中,卻不乏有太多語文老師缺少文體意識,過度解讀文本,把閱讀理解中最基本的文體建構無意識化,教學效果自是不必說了。

      七年級下冊《最苦與最樂》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啓超寫的一篇議論文選文,出自《梁啓超全集》,作者從最苦和最樂兩方面來論述人生的責任,即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苦,盡責任則是人生最大的樂,提出人生在世,必須要對家庭、社會、 國家以及自身盡到應盡的責任,這樣才能得到真正快樂。文章立意高遠,思想深刻,語言典雅,既有儒家的進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 不但有較強的現實教育意義,也能很好地提高語文素養。作爲基礎教育的語文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也是時代和社會賦予我們的責任。語文大家作品,文中生動形象且富有哲理的句子自然是多的。筆者某次聽到一位老師的教學,從梁啓超先生《少年中國說》導入,簡單交流作者意圖後,帶着全班同學進行了一節課的句子賞析,將講道理述觀點要給予學生責任意識、啓發學生樹立正確人生價值觀的一篇議論文講成了一節鑑賞語言文字、訓練學生口語表達與交流的綜合性學習課程,完全脫離本文議論文體的屬性與要求,並且因爲反反覆覆的賞析,學生學,沒了興趣;教師教,只有乏累。雖然初一議論文教學不要求學生必須掌握議論文的三要素、具體的論證方式及其作用,但教師引導學生學習這篇自讀課文時,是要以議論文的文體形式展開教學的。我們可清楚地看到教材段落提示的問題緊緊圍繞議論文“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得出結論”的三段論模式,教師教學指導重點是要放在理清作者觀點,學生從文章中獲取人生道理上的。

        當然,這不是個例,說明文講成記敘文,記敘文擴展成議論文,詩歌被解讀爲長篇大論的,比比皆是。所以,語文老師教學定要有明確的文體意識,相體而教,計劃教學某類文體文本,就必須有全面的文體概念,明瞭自己通過下意識的文體教學要讓學生獲得閱讀理解此類文章的方法和技巧,而不是每類文體都只停滯在通用的句子賞析、片段訓練上。

        葉聖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那就要講好這個例子,助力學生獲得正確的閱讀理解頭緒與體驗,在不斷積累中找到語文學習的方法。

二、語文課堂教學教學要有課體意識。

        語文教學的課程類型一般包括文本閱讀理解、綜合性學習、寫作訓練等,每一類課程都有自己獨有的教學方式和目標達成。閱讀理解教學要引導學生解讀、掌握各類文體文本的方法、技巧,並滲透情感教育;綜合性學習指導學生很好地進行口語表達與交際;寫作訓練讓學生學會記錄自己,準確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思考……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的一篇回憶性散文,事件清晰、情感真摯、文字優美生動,思想深刻,值得鑑賞理解的地方很多。我有幸聽到一位青年教師第三課時的一堂教學,以學生朗讀前一課時小練筆“談談你對文中‘美女蛇’故事的一點感觸”開課,學生寫得不錯,個人感覺也很有新意,期間課堂教學也是循規蹈矩地進行了閱讀鑑賞。本想拍手叫好,結果剩餘5分鐘左右的時間,按說應該引導學生總結全文,得出“樂中有學,學中有樂”的美好童年,並與現實對比分析時,老師安排了學生以魯迅先生書塾生活爲基點,當堂練筆:自己的校園生活。學生沒有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不一會下課鈴響,收尾草草,三課時的教學看來又得延長一個課時了,不免遺憾。不料,評課時,才知道教學設計的三課時每節作業都是進行小練筆訓練。活生生將一節經典的閱讀理解,上成了寫作課。一篇好的閱讀鑑賞文章,課後進行延伸、仿寫或是談體悟的小寫作訓練是可以有的,但這並不是本課學習的重點,老師更多要引導學生如何鑑賞理解敘事類散文的內容、方法及技巧,把握作者的真情實感,寫作的訓練應是另一種專項安排。無獨有偶,另一位老師本想借助《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的寫人記事方式指導學生進行敘議結合的寫作訓練,卻沉浸文本拔不出來,將寫作教學講成了閱讀理解……

      課體意識的淡泊,將我們的語文課堂變成了“四不像”,難怪乎,很多人都認爲語文課誰都能教,語文教學很隨性。所以,筆者認爲語文教師一定要針對不同課體,明晰思路,奔着實現自己這一節課的語文教學目標進行教學。閱讀理解課,就帶着學生徜徉文海,認知作者,品味人生,深化自我;表達與交流,就引導學生靈活、準確地進行口語運用;寫作訓練,就精心指導孩子們用生花妙筆譜寫屬於自己的“歌”……

        究上述兩種所見所聞,筆者認爲最根本原因在於教師沒有對自己的語文課堂教學進行理性思考,教學目標不夠明確,文本解讀不到位,弄不清楚自己課堂教學的重難點以及這節課的具體課型。又在“拿來主義”的影響下,總想面面俱到,或是博那麼一點出彩,卻忘了根本,所謂的錦上添花變成了畫蛇添足。其實,一直以來教育教學專家們提出的“一課一得”理論就是針對今天所說的兩種現象的。   

        因此,語文課堂教學要以理性思考爲立足點,語文教師應先強化基本的文體意識與課體意識,再往更深處漫溯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