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寫作,我收穫了什麼

學習寫作的初衷是想要變現,全職媽媽也想爲家庭盡一份力。在寫作的過程中,全職媽媽不斷試錯,不斷糾錯,找到了自己的終極目標,同時也收穫了以下三種能力。

01、閱讀乾貨書籍的習慣

我們都知道電視劇、電影看起來輕鬆有趣,大家都喜歡。

故事和小說相較之電視劇而言,就沒那麼有趣了,可是如果跟乾貨類書籍相比,相信你更願意選擇小說故事來讀。

我也不例外。

從懷孕起,我讀了不少故事小說類書籍,比如二月河的皇帝系列,《明朝那些事兒》,《福爾摩斯探案集》,《鬼谷子的局》等等。

這些書讀起來比較有趣,即便有一丟丟燒腦的地方,也能從書中找到答案,不需要花費心思深度思考,所以我非常喜歡讀,有些書甚至讀了好多遍。

然而,即便是這麼喜歡讀書的我,也很難拿起一本乾貨類書籍細細品味。

想當初第一次讀《成爲作家》這本書的時候,耗費了我極多的腦細胞。

這本書本身來講並不是傳統意義的乾貨書籍,書中更多的是在給讀者講道理和實用性的小技巧。但跟皇帝系列故事相比,就難讀得多了。所以好幾次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讀不了十分鐘,就開始犯困,深刻體驗了一把朋友說的“一讀書就想睡覺”的感覺。

後來隨着寫作的不斷深入,我發現自己的知識非常匱乏。不僅僅表現在詞彙量上,就連上學時學得比較好的語法等知識,也遺忘得差不多了。

因此,我不得不加強這方面的訓練,閱讀相關的乾貨書籍,比如《精簡寫作》,《故事》,《寫作課》。

這些書之所以不好讀,是因爲你要帶着腦子去讀,讀到某些地方要與實際結合,才能融會貫通。

有人說,“學習是反人性的”。

然而荀子卻說,“人性是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綜合體。自然性是趨利避害、自私自利、貪圖享受、目光短淺;社會性是懂得合作、能夠犧牲、有大局觀、有遠見。”

因此在討論學習的屬性時,我們不僅要看到人的自然性、物慾和貪圖眼前享樂的一面,也要看到人的社會性、追求自尊、自我價值的一面。

如何才能將這兩方面屬性結合在一起呢?就是要滿足馬斯洛需求理論,將別人讓我學,變成我要學。

寫作需要大量涉獵書籍,我們不得不選擇自己不喜歡的書籍閱讀。如果一直被動攝入,時間長了會產生惰性情緒,不利於學習,自然會覺得學習是反人性的。

如果我們談及夢想,談及十年二十年後的生活,你會發現現在喫的苦都是值得的,那麼就會積極主動去選擇這些對自己有利,但並不好讀的書來讀。

而這正是寫作給我帶來的第一個好處。

02、學會製作思維導圖

幾年前我就曾聽說過思維導圖,但身邊真正應用起來的人很少,以至於只聞其名,並不瞭解它真正的用處。偶爾看到別人畫得很美的導圖也只是羨慕,從沒想過自己能用上。

學習寫作之後,老師和社羣裏的小夥伴隔三差五就會提到思維導圖,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開始嘗試繪製思維導圖。

在經歷了最初的質疑到現在的驚歎,雖說我的思維導圖之路還很長,但我已經開始將其應用到除了讀書寫作之外的,輔導娃兒寫作業的領域。

我們都知道在語文考試中,寫作和閱讀理解佔了很大的分值。而且,只有把語文學好了,學習其他學科時纔會信手拈來,也就是說語文是基礎。

相較之數學的計算,小胖對語文學習並不感冒,爲了激發他的學習興趣,我帶着他用思維導圖的形式來閱讀書籍,構思文章。

如在讀完一篇故事後,我會問他幾個問題:這個故事發生在什麼時候,主人公是誰,主人公的性格是怎麼樣的,他有什麼樣的經歷,最終結局怎樣,通過閱讀這個故事你學到了什麼。

通過這一連串的問題,他基本能夠把一本書串聯起來,也就達到了閱讀理解的目的。

我不僅陪他一起閱讀,還買了專門繪製思維導圖的本子,孩子越來越喜歡閱讀了。

這是寫作帶給我的第二點收穫。

03、更加努力的念頭

你越是深入學習,越會發現自己的淺薄。

在《朋友圈的尖子生》這本書中,楊超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當你自己再一個行業一個公司做了幾年之後,自以爲自己很牛的時候,突然知道原來世界上還存在一種你根本不知道的玩法,你發現自己原來只是一隻井底之蛙,根本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遠。”

正是寫作讓我明白了這個道理。

原來我以爲新媒體文章很好寫,都是套路呀。然而真正去寫的時候才知道,原來還要關注平臺數據,還要開篇多少字之內抓住讀者的眼球,還要知道怎樣加入乾貨內容又不像在說教。

原來我以爲網絡小說很簡單,都是編造呀。真正涉及的時候才明白,原來還有開篇黃金三章的說法,還有節奏和篇幅的要求,老一代大神的寫法已經過時了。

我開始敬畏寫作,敬畏這個職業,同時也知道,自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寫作不是簡簡單單的一臺電腦,一個筆記本,它是思想的碰撞,是歲月的積澱。

憑空編造的永遠不會長久,能夠源遠流長的,必然是有價值有意義,能夠給人極大幫助的。

感謝寫作帶給我的成長,也感謝你們陪伴我成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