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绅士:囚笼中的自由灵魂

写在前面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自由与爱情》

对于自由的定义有很多,有的人即使困于囚笼,思绪所到之处,便有自由的大门为其而开。

“有些鸟儿注定是关不住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芒。”

无论你是否身处泥淖而难于脱身,永远不要甘于现状,拘泥刻板。

即使世界千疮百孔,也要尽力维持内心的秩序,因为那关乎着生而为人的尊严与荣耀。

正文

如果你身陷囹圄,被困于方寸之间而不得自由,你会怎么度过余生?

是手持刀戟反抗,若为自由故,万般皆可抛?

还是在狭小的罅隙里逐渐融于黑暗,直至生命消逝,再无天光?

“亚历山大.伊里奇.罗斯托夫,在充分考虑了你自己提供的证词之后,本委员会决定,你被立刻遣返至你最喜爱的那家酒店。

但请你记住:倘若再踏出大都会酒店一步,你将被击毙,下一个案子。”

伴随着审判长最终的宣告,这位曾经的沙皇高级顾问的教子、狩猎大师、赛马俱乐部会员——

罗斯托夫伯爵的命运似乎被彻底改变。

这个旧时代的贵族被指控写了反动诗,终身软禁在酒店的阁楼。

绅士的故事就从这个酒店展开,酒店外风云巨变,酒店内似乎一切如常。

新旧交替的时代变革下,只有大都会酒店见证着形形色色的人来来去去。

而这位绅士存在的意义就是永远谦逊礼貌,优雅豁达地活下去。

伯爵被软禁在酒店的第一天,没有悲伤和愤怒,他优雅地打着招呼,和前台的接待,和搬运行李的短工,哪怕是押送他的士兵。

在酒店阁楼那种连站直身体都费劲的狭小空间里,伯爵仍然精简物件,腾出了用来踱步和思考的十英尺过道。

那是属于绅士的十英尺。

即便自己已然潦倒,他仍不忘给予他人力所能及的关怀与慷慨,那是流淌在绅士骨子里的优雅。

一次,伯爵无意间发现邻桌的年轻小伙子和姑娘正在约会,小伙子不知道点什么红酒更适合搭配炖菜。

伯爵巧妙地打断了侍者不专业的建议,为他推荐另一款更合适的红酒。

出于对年轻人自尊的保护,伯爵没有拆穿的是,他推荐的是一瓶比侍者建议的更便宜的酒。

绅士的礼貌与优雅大概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现处于困难和挫折中的人,并以对方舒适的方式给予慷概。

深处寒冬才更能理解炉火的宝贵,这种温暖而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大概就是世界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歌的高贵吧。

而即便如此,高贵豁达的伯爵也会陷入精神洪荒的桎梏。

他有着体贴入微的热心肠,对餐厅主管安德烈的善意提醒,避免了一场座位安排的纠纷。

对生活仪式的尊重和审美,使得他对食物的搭配、酒水的产地年份熟稔于胸,一口就品尝出复杂料理中的特定香料,令主厨也佩服不已。

他精于社交,对于不同的人和事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哪怕是女演员凶猛的猎犬,也能通过他随意的几声口哨和命令而被驯服。

这就是一位真切而有血有肉的莫斯科绅士吗?并不是。

当大都会酒店的大门将他永远囚禁于其中,伯爵终有一天会发现,门外世界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了。

时间匆匆流逝向前,自己已被远远抛下。

这位永远意气风发的高傲贵族,此时剩下的只有浓烈的愁绪。

于是他选择站上阁楼的屋顶,准备纵身一跃。

幸运的是,住在屋顶阁楼的管道门窗修理工阿布拉姆拦住了他。

修理工热情地邀请伯爵一起品尝从远方归来的蜂蜜,在蜂蜜的香甜中,伯爵感到了一种全然不同的东西:

蜂蜜中蕴含的不是莫斯科市中心的树木和花卉的馥郁,而是河岸边芳草的气息,是夏天微风的痕迹,是藤曼缠绕的凉亭。

最重要的是,蜂蜜中还有千百棵苹果树上的花朵的精华。

那是伯爵的家乡,下诺夫哥罗德乡下清甜的苹果花香。

蜜蜂们似乎听懂了伯爵和修理工的谈话,它们不惜长途跋涉一百多英里,来到伯爵身边。

从花蜜中,伯爵感到了故乡的召唤。

那是曾经与妹妹海伦娜驾车疾驰而过,每年暑假为迎接好友米什卡而走过的巨大苹果树林。

家乡的美好滋润了伯爵干涸的精神与内心。

纵观伯爵在大都会酒店被软禁的32年,忘年交尼娜无疑对他的幽禁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

尼娜刚到大都会酒店时才九岁,她有着孩童的天真机智,也有着成年人的理性冷静。

她从来不会被动地接受别人的观点,即使是物理课本上的知识,她也会自己动手加以验证。

在与伯爵交锋的各种小游戏中,她总能让胜券在握的伯爵甘拜下风。

她带着伯爵,将作为囚笼的酒店变成了探索的乐园。

地下室、废弃储藏间、锅炉房、配电室,这些伯爵从未踏足的地方都是尼娜窥探未知的天堂。

她把大都会酒店变成了充满隐秘角落的神秘之地。

始终对生活保持好奇,无论你是否身处泥淖而难于脱身,永远不要甘于现状,拘泥刻板。

这是伯爵从尼娜身上得到的精神食粮。

最后小尼娜离开酒店时,送给伯爵一把能打开酒店各个房间的万能钥匙。

而万能钥匙本身也不失为一种暗示:

对于一个感情充沛、独立内省的绅士而言,即使空间狭小,但不会拥挤;生活可能单调却不会枯燥。

思绪所到之处,便有自由的大门为其而开。

多年后,伯爵与尼娜再度重逢时,昔日的小姑娘已经是一个6岁孩子的母亲了。

她将追随被判处劳改的丈夫去苦寒之地,临走前把女儿索菲亚托付给伯爵。

伯爵不知道的是,自此一别,尼娜再也没有回来。

之后伯爵便担负起了照顾索菲亚起居的任务,如同《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在弗吉尼亚号上那样,小索菲亚在大都会酒店飞速成长。

从最初因没有照顾小孩的经验而不知所措,到两人逐渐默契,最终,索菲亚成了伯爵的软肋,成为他慈父内心中的一汪清水。

当索菲亚从楼梯摔下受伤而昏迷不醒,他义无反顾地抱着女儿冲出酒店赶往医院,似乎完全忘了多年前内务委员会对他的警告。

那是伯爵二十多年来第一次嗅到大都会酒店以外莫斯科凛冽的空气。

事后由于党内高官朋友的帮助,伯爵才全身而退免于指控。

小索菲亚在钢琴方面表现出惊人的音乐天赋,赢得了酒店里所有员工朋友们的喜爱。

伯爵开着香槟在深夜等待着外出参加比赛的女儿归来,凭着内心的想象感受着女儿技惊四座的精彩。

但有些鸟儿注定是关不住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芒。

伯爵想到了好友米什卡在《面包和盐》里说过的话:从未出过国的人不会知道,面包可以好吃到什么程度。

索菲亚值得更宽广的舞台,因此,伯爵精心策划了一场32年来的惊天计划。

他安排索菲亚在随队去巴黎表演时,寻求美国大使馆的庇护,而自己也在远隔千里的莫斯科同步出逃。

最终,伯爵独自回到物是人非的故乡,那里仍有着成片的苹果林。

读完《莫斯科绅士》,伯爵的身影似乎一直在眼前,只凭书中的文字就能想象出一位风度翩翩的绅士形象。

到底怎样才是一位真正的绅士?

谦逊礼貌,博学多才,这些只是绅士的血与肉,却不是罗斯托夫的精神内核。

伯爵的时代是俄国巨变的时代,经历了十月革命的俄国沙皇被推翻,新兴的苏维埃政权成为国家的主人,形形色色的人物粉墨登场。

而对于囿于大都会的伯爵而言,无论政权怎样更迭,维护这个世界应有的规则和秩序是一名绅士自始至终应当信奉的道德准则。

道义之塔不可倾颓的使命感,才是罗斯托夫的真正内核。

电影《卡萨布兰卡》里的酒吧老板,看到杯子倒了就要扶起来。

哪怕酒吧已经一片狼藉,扶起一只杯子微乎其微,但内心的秩序和信念仍需要维护。

每个人都应该尽力维持秩序,而不是纵容你明知道的粉饰太平。

这是罗斯托夫伯爵高贵感的来源,也是莫斯科绅士的真实内核。

就像小说封面的那句话:一个人如果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就会被命运掌控。

即便是残酷的时代也无法消弥人类的尊严、荣耀与记忆。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