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讀書呀——《刻意練習》

生活中、學習中我們有許許多多的“大師”我們會感嘆他們異域常人的天賦,在《刻意練習》中告訴我們的就是“天才是訓練的產物”儘管我們會認爲,我們已經是成年人了,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都在不斷的下降,在那些優秀的同輩面前,感覺到了無比壓力,在這本書中告訴我們的就是“我們的身體和大腦都保持着極大的適應能力,這種適應能力,使得成年人甚至老年人也可能通過正確的訓練,培養各種新的能力”通過正確的練習和及時的反饋,就可以慢慢的走上大師之路。

“天才,是訓練的產物”

當一連串沒有邏輯的數據出現,很難想象一個人一次性能夠記住那麼多。但是事實就是他記住了,這個過程就是他經過了反覆的“刻意練習”。有目的的聯繫,主要是“積小勝爲大勝”“積跬步以至千里”最終達到長期目標。刻意練習的過程是不斷練習的過程,而不只是簡單的聯繫,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我們做的事要去“總結經驗”然後再去“刻意練習”。文中指出,有一個連續彈鋼琴彈了三年的人,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並沒有得到進步。在老師問他原因之後,才知道,他只說一味的“重複而已”並沒有找出自己所存在的問題。所謂的刻意練習也就是說不是簡單的重複,要有目的的進行訓練。在反覆練習中找到自己的錯誤之後,然後進行鍼對性的可以練習,就可以達到“可以練習”的目的。有目的的練習可以分成四個部分:明確的特定的目標、專注、反饋、走出舒適區。

當這些詞語放在我的面前的時候,都感覺自己曾經都有聽過,從小受到的教育就告訴我們要“胸懷大志”、讀書的時候要“全神貫注”,學校會組織期中考試、期末考試來對我們的學習的結果進行及時的反饋。還會告訴我們要走出舒適區,否則就會被淘汰。將這幾個詞放在這一起的時候,我才明白了,原來一直以來,所接受的教育就是”刻意練習”,但是爲什麼自己練習了這麼久,結果還是這樣呢?帶着這個問題我試圖在書中尋找答案。

“改變大腦的容量結構”

大腦結構還可以改變?一聽就很唯心主義的觀點,但通過科學發現通過有目的的練習是可以改變大腦的結構的,比如說,音樂家通過日復一日的努力會使得他們大腦中控制走時候手指的區域逐漸變化,從而使它們控制那些手指的能努力也日漸增強。也就是說,在日復一日的努力之後,大腦會形成一個特定的思維模式,並將這個思維模式固化,以至到最後改變大腦的結構,在這個時候,也就成爲了“大師”。這便就是人們所經常所說的“習慣的力量”吧,對於自己必須做而不情願做的事情,先坐下來,假裝自己喜歡,一段時間之後,就會發現,哇!原來真的可以做到了。

全書看似心靈雞湯似的語言輸出,作者確又舉了不同的例證,讓我們可以相信這個觀點是可以信服的。這也許就是暢銷書的魅力,全書我只是讀了五分之一,明天再和大家一同分享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