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几乎不交朋友了,现有的也不联系,这样好吗?

这样真的无所谓好和不好呢。

其实,我看交友这个事儿类似读书,读书是个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过程,交友当然就是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的经过。

从自然情况来看,大部分人都是如此一个过程。如果你要问一个人,真正的朋友是什么?恐怕大多人会回答不上来呢,因为很多人压根儿并没有思考这件事儿。

在普通人而言,大部分朋友,也就是因为亲属、邻里、同学、同事或者有某种同一爱好兴趣而走到一起来的人,只能说关系不错,事实却称不上什么真正的朋友。

当然还有一点,每个人对朋友的内涵和界定肯定不一致。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人家认为你应该是自己的朋友,你却觉着你们只是个熟人关系。

可以这样说,人生在世,每个熟人都应该是自己看待世界的一扇窗户。当然,别样的窗户别样的情趣,雷同的窗户,类似的俗气。

这也难免,人吃五谷杂粮,人有衣食住行,还有婚丧嫁娶,免不了和别人打交道。

当一个人从孩童时代走向社会,避免不了和别人的交道。所以,那是个为朋好友逐渐增加的必然过程,而中年以后,尘世浸染,渐觉厌烦,当然也就少有了交友的冲动和机会。

所以,我们不能截然说出交友是好还是不好。更不能说交友或者不交友的人谁更内心强大。因为一个人的意义所在,并不取决于你是独善其身还是兼及天下。

舆论往往是最俗气的东西,有些年代人们倡导融入社会,广交良友,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不能说不是交友的益处。而现在的一边倒好像又成了交友是件很媚俗和低端的事儿。

仿佛独立的人格都属于特立独行、孤高冷傲一族。于是,有人本身如此,无可厚非;有人学了如此,反倒孤寂了自己于社会之外。

虽然没有任何人能有左右另一个人的交友观念,有的人就是宽泛:放到篮子里的都是菜,吃喝过两次的就是友。有的人却很苛刻,交友主张少而精。现实却是,我们生活在社会上,少不了三朋四友。

我倒提倡这样的观念,人与人应该包容,但不牵制。

一个人的高度高与低,不在乎他到底是否交友,而在于他对别人的包容度,熟人也好、朋友也好。因为本身人人都是利弊共存,好坏兼有的。

不倡导为交友而交友,毕竟社会进步了、网络发达了,人们的生活事件大都可以通过网络预约、付费上门来解决。所以,交友更成了人们精神层面的一件事儿。

关于交友,来者不拒,无则不交。这是我目前的观点,人与人之间完全可以求大同而存小异。如果不能,宁缺毋滥。因为时间对一个人来说,应该是最珍贵的资源吧。

如果整日间逗留于酒场的觥筹交错,纠结于熟人间的猜测和做戏,宁肯没有朋友。因为不愿意违背内心而苟且于表面的一团和气。

很多人对交友的失望源于对生活环境的厌恶,所以,一个人只有站得更高、走得更远,自身更有价值,才能交到更加默契而有共同价值观的朋友。

而天生不爱交友或者交友障碍的人,少之又少。所以,与其低端的社交倒不如自身的完满更加有意义。

作者阿尚青子

图片源于电影《遗愿清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