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读书是为了不让自己受限

读书是为了使自己不受局限,写文是为了更加懂得自己。如果一个人读的书越多越局限自己,那么只能说这书白读了,或者只是一个书呆子。

昨晚有一个简书朋友评论说我的那篇《孩子的叛逆是怎么产生的》是抄袭周国平老师的,实在让我受宠若惊了,我怎么可能有周国平老师的水平,他是怎么从我的文章里看到周国平老师的痕迹的?换个角度想,周国平老师怎么可能写出我这么低水平的文章?我看过周国平老师的书,但怎么也想不起来,周国平老师也写过类似的文章,可能我看他老人家的书还是太少了吧。

后来,我安静地思考了很久,可能存在那种情况。我记得,我以前经常有些不经意的思想,开始沾沾自喜地以为这是自己原创思想,后来读到那些伟人的书的时候,才发现我的思想和那些伟人的思想不谋而合。甚至一度不要脸地认为自己还有做伟人的潜质,那是以前不成熟的想法。现在倒觉得这很正常,任何一个时代,在历史的长河里,任何人都有可能接近或者悟到存在的相对真理,也许仅仅只需要灵光一闪而已。

不仅仅只是处在高空中的相对真理,包括一些人生道理,同样是如此,我们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领悟,或者还在领悟的过程中。很多时候,这世界的存在都是辩证的存在,如果以惯性思维看待这个世界,一方面说明你在局限自己,另一方面,说明思维是僵化的,懒惰的。

其实我很担心我自己的思维,因为在我的脑子经常游荡着这样一句话,“我们的成长是不是也是一种局限,是从一种局限到另一种局限里面,而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还在成长。”因此,我始终让自己思维时刻保持一种开放的状态,时刻保持一种反省的状态,生怕一不小心就陷入了自我设置的陷阱里面而不自知。

难道不是吗?我们都在自己制造局限,把自己局限在局限里面,就是我们平常俗称的安全区或者舒适区。就像我们读一本书,似乎都想从书中找到与我们共鸣的地方,找到与我们思想相似的文字,除了这个别无所求,这样的一种读书,我觉得只是在强化我们局限的壁垒,让自己在固化里筑起铜墙铁壁,没有人进的去,自己也出不来。一个人如果失去了接收新事物,新东西的时候,也就没有多少生命力了。

啰里吧嗦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表达,当你看到你以为是你第一次看到东西,说不定别人早就看到过了,因此,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第一次看到,就认定这是你发现的。为什么我们需要读书,是因为我们需要更大的包容度,获得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被知识本身限制,任何一个存在都有其延伸性,当我们看到这种延伸性就看到可能性。

宇宙如此浩瀚无边,我们怎么忍心限制自己的思想,让自己思想变成自己的奴隶呢?这是奴驭灵魂的行为,灵魂本应该是弥散的,灵魂弥散的越远,生命越是透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