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哈佛非虛構寫作課》:故事從心出發

《哈佛非虛構寫作課:怎樣講好一個故事》這本書不止一位老師推薦過,去年我就曾讀過2、3遍,那時候讀是因爲選了這本書寫拆書稿。

然而讀了幾遍之後發現,這本書中的內容似乎與我們現在的寫作方向不相關?

這本書收錄了美國51位最有經驗的傑出新聞從業者對非虛構寫作的經典心得,在讀的過程中,我總是很難跳出書的框架,覺得這是給新聞從業者寫的書,關我們什麼事?

經過一年的學習和思考,我慢慢發覺,寫作其實是相通的。

並不是說寫網絡小說的人就不會讀世界名著,並不是新媒體工作者就不去讀書看報,我們需要從多個方面涉獵知識。書沒有合不合適,就像一千個人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我們讀書是要讀其中對我們真正有用的。

最近一段時間我又重新將這本書讀了一遍,今天先來分享兩點小感悟:

01、真相存在於言行之間

“我從小就是聽着那些普通人的生活長大的,而且我覺得他們很有趣。”

作家蓋伊·塔斯利在《深入私人生活》這個章節中說了上面的話。

對於記者而言,這句話的含義是要他們深入到採訪者中間,去觀察他們真正的生活狀態,從而寫出真正貼近他們生活的文字。

而我的理解卻是,素材是源於生活的。我們可以像他們一樣,保持好奇,通過調研、信任以建立關係來了解真實生活。

也就是老師們常說的,向牛人學習的最好方法是,靠近牛人。

我所接觸到的幾位老師,都是這樣做的。

他們花費心思去鏈接別人,甚至不惜付出時間和金錢,去近距離觀察牛人。看牛人是如何學習的,是如何工作的,又是如何精進的。

我們總說“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象”,確實是如此。前段時間小夥伴去參加了一場線下分享會,回來後在圈裏發了一條感慨。大概意思是,富人的玩兒法,窮人不懂,連玩兒都玩兒不過人家。

如果我們不去近距離觀察,近距離體會,又怎麼能夠知道這個世界其實如此美好,還有很多等我們去發掘呢?

因此,這一條內容,可以運用到我們日常的蒐集素材中,也可以激勵我們成爲更好的自己!

02、想法事關生死

記者戴維·哈伯斯塔姆在《敘事性作品的想法》這個章節中說到:“要想講一個好故事,就需要有一個好的設想,一個關於爲什麼這個故事能行的好想法——也就是說,關於這個故事到底要講什麼、它跟人的生存狀況有什麼關係的好想法。”

這段文字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

①要寫的故事到底講了什麼?

②它跟人的生存狀況有什麼關係?

③你必須把你的故事跟某種更大的東西聯繫在一起。

簡單來說,第一個要點中,要求我們切中重點。這一點在之前閱讀的《精簡寫作》中也有提及,就是要求我們把一件事情講清楚,不要着急忙慌就去寫第二個要點,反而什麼都寫不好。

第二個要點要求我們理論聯繫實際。比如某明星因爲婚姻危機上了熱搜,會有不少喫瓜羣衆圍觀看熱鬧。但如果你單純只是寫明星事件,那就必須與熱搜發佈的時間很接近。這一點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很難。

那怎麼辦呢?從明星的婚姻聯繫到我們的生活,身邊是不是也有這樣的事,我們自己的婚姻狀況是什麼樣子的?只有讓大家感覺內容與自己息息相關,纔會引起共鳴,激起轉發欲哦。

第三點說的是引深。這裏的“深”指的是深入,簡單點兒來說就是結尾的昇華,也就是讀了故事後,讀者能夠從中學到什麼。

報刊專題作家萊恩·德格雷戈裏說:“如果你能在一個故事裏發現一個帶有普適性的真理,哪怕這真理很傻,傻到像‘人就是喜歡在酒吧裏樂呵一下’這麼傻,那也是很重要的。”

我認爲這句話可以充分說明第三點的要求,我們必須要找到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這樣才容易引起共鳴,同時有利於文章的傳播。

以上就是今天我要給大家分享的內容,未完待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