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吃长火》有感

今天读了心然老师的《故乡的女儿》之吃长火,读着心然老师的文字就像回到了小时候,好像我今天也吃了一次长火。

吃长火,就是吃酒。一般都是红白喜事,过屋,大寿都会宴请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戚。八九十年代的农村,物资匮乏,孩子们除了过年,就盼着吃长火了。一听说要去哪里吃长火,那心里天天惦记。

尤其是娶媳妇嫁姑娘的长火,是最值得期待的,不仅有十大碗吃,还有喜糖抢,那糖装在口袋里,一直舍不得吃,回到学校的时候吃一颗糖,都有很多同学围观,那满足感十足,不仅满足了味蕾,更是满足了面子。

稍大一点的时候,参加娶媳妇嫁姑娘的长火,会有新姑娘和陪十姊妹的桌席,坐席的都要是未出阁的姑娘,而且来例假了就不能坐新姑娘和十姊妹的席位。坐这两个席位的都会有一份伴手礼,红喜字的手帕和一包喜糖。

记忆里最深刻的,是三姐去姑奶奶家吃长火,用心然老师的话说就是“打脚划子”,带去参加长火的孩子们,只能拿个碗,搬个小凳子坐到旁边,等着开席后大人们往碗里夹菜,然后给坐在旁边的孩子吃。那一次,三姐因为开席了没有拿碗去坐在旁边,等大人找到她的时候已经吃了一半了,然后奶奶随手拿了桌席上已经吃空了大碗给三姐夹了一些菜,三姐也没有吃饱。

等所有的客人吃完后,还有本家帮忙的人有一桌,就是主人家感谢自家族人的答谢宴,还有因席位不够,安排掉了的客人,都一起吃饭,主家人说些感谢的话,敬个酒,就开席了,这叫吃便饭。吃完便饭就都要各回各家了,那个时候没有车,都靠步行,回家的路有十几公里。

到吃便饭的时候,奶奶喊三姐再去吃点饭,因为姑奶奶家便饭的席位也很紧缺,没地方坐,奶奶说小孩子不用坐,因为没有吃饭,盛点饭吃饱就行了。姑奶奶说还没吃啊,我看到她用八大碗吃的(八大碗,就桌席上常用来装菜的碗,比一般饭碗大很多。)三姐听了这话气不过,没有吃饭就回家了,后来大家都拿这个当笑话说。一笑,就笑了几十年。

我也是那个没有去吃长火的孩子,在家里左盼右盼,希望大人们快点回来,能带点接食回来。然后在大人要回来的路上,盼啊,望啊,望眼欲穿!怎么回不回来?心里犯着嘀咕,心不甘情不愿的跑回家,没一会儿又到路口去望,去等。

这些场景虽然过去了二十多年,但是今天在心然老师的文在中,我又回到了故乡,我又吃了一次长火,我还是“打脚划子”,我也是那个在路口等接食的孩子。

在那个物质缺乏的年代,吃上一颗糖都能高兴几天的年代,即使带回来的是一块寿饼也觉得特别的香,特别的美味,那是流逝在岁月里的味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