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早行赏析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商山早行/温庭筠-胡柳烟来自民谣与诗00:0009:24


《商山早行》是一首行旅诗,从题目上看,能很清楚的知道诗人从商山赶早出发,继续旅程。


商山是一座山的名字,在今天陕西省商洛市东南面。商洛距离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市130多公里,以唐代的交通条件,从长安出发,一天走五十公里,两天多到商山。如果诗人是从长安出发的,他在短短两三天的旅途中就如此回恋长安,正说明他对长安的不舍与依恋。


舍不得离开,却不得不离开;不想奔波,却不得不奔波。古今诗人以各自的文笔道不尽这人生羁旅,诉不完这奔劳惆怅。各有各的劳苦,各有各的辛酸,各有各的哀怨。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温庭筠起笔毫不隐藏,直接吐露自己情绪上的悲伤。“晨起”二字,呼应了题目,在陌生的驿站,心理上会更加依恋熟悉的场景,而从一个驿站,赶早走,去下一个驿站,意味着离家更远了,越走越远,如何能不悲伤呢?


如果你曾经历过异地恋,或者你与爱人、子女分居两地,你像候鸟一样,每隔一个月或一个星期过去团聚。与亲人相聚时有多甜蜜、宽慰,那离开的时候就有多不舍和痛苦。特别是你早起赶火车,轻手轻脚地起床,默默地收拾那衣物,其实也没带多少东西,就是想磨蹭点时间再多待一会儿。你再回看一眼熟睡中的孩子,像做错了事一样把门轻轻带上,心里想着,再过一个月见,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呢?


人年轻的时候,大多想纵横四海,年纪越大越恋家,经历的磨折越多,反而越想要安定下来,不想再东奔西跑了。可是,现实的情况,不是完全由我们自己决定的。


诗人直露胸臆后,没有继续铺张,转用环境描写去强化悲的效果。“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不直说心情,但暗含的心态是极“疲倦”“踌躇”的,诗人听到的是鸡报晓的声音,看到的是没来得及消隐的月亮,是板桥上的白霜以及行人踩在上面留下的痕迹。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这些都在提醒着诗人,该出发了,要赶早走啊,但,诗人并不想走。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些意象,极清幽、寂静、冷淡。诗人很善于抓捕寻常景物去表现自己的情思,这是他艺术手法高妙的地方。试想,在初春早寒的清晨,气候的清冷,晓鸡的鸣叫,早霜的清寒,早行人的足迹,残存的月亮,简陋的茅店,兀立的板桥,空、寂、寒,全景编织了诗人内心的孤寂、落寞,引而未发的幽怨。


如此景色,在深秋或早春的农村里可以见到,引发出的情感因人而异。我老家湖南邵阳,深秋结霜,大清早起床,屋旁的竹林子笼罩着朦胧轻盈的雾气,缭绕房前。我随奶奶去后山的地里摘菜,看得到那白色的微霜,手扫上去很凉,板栗树的叶子快掉光了,它带刺的圆形果壳枯槁灰黄,晒干了可以捡回家去当柴火。深吸一口气,空气是冷的,但感觉上很舒畅,我笑说:“还是村里好,空气清新,人能活120岁。”奶奶说:“那可比不上城里发达,让你住久了,你也不习惯。不是说洗澡不方便嘛。”我说:“要是没得老鼠,我很习惯。”前年再回去时,家里多了只猫,奶奶特意说:“家里没老鼠了。”那天大年初六,奶奶从地里摘回的白菜煮来吃,很甜。


好了,我们继续说诗。“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诗人在旅途中看到了落下来的槲树叶子,铺在那山路上,看到了驿墙边的枳花正开放着,洁白、柔嫩,阳光下闪亮夺目。这里暗含有对比。槲树叶子在冬天枯萎而不落下,春天树枝发芽时才掉落下来,枳树春天开花,它的果实像橘子但比橘子小,可以当中药。一落叶,颓败、死亡的,一盛放,明艳、闪耀的,新旧生死的对比,包含了什么呢?季节的更替,时间的流逝,行旅中的寥落、不安,诗人用景物把内心里的落差感表达出来了。


这份因物起兴的落差感和“悲”的底色,使诗人必须找那心灵上的慰勉,他不经回忆起家人或朋友,想那些愉快的事情,“因思杜陵梦”,承接上面的景物描写,那长安城杜陵这个地方有诗人旧时美好,他想早日回去,浮想联翩,似乎看见了“凫雁满回塘”,暗含的仍是“盼归”。


在这里,我个人觉得诗人写一“梦”字,除了有对昔日欢愉的追恋外,还有一份自知之明。他知道幻想中的美好对于当下的自己是不真实的,目前只有继续奔波,尽管他期待回去。“凫雁满回塘”,多热闹欢腾啊,但是现在不行。诗人对自身现实情况的清醒认识,让他既怀抱希望又含有不可消解的悲叹。


试想,一个远行人,既想着什么时候就可以顺利返回了,又想着目前还必须如何如何做,且忍忍,才可以实现;也就能够理解诗人借凫雁回塘化解悲愁的用心了。就像你我他,心里想着某个人,拿出他/她送给的东西,看了又看,甚至是再普通不过的合影,无法释怀。


不老花魁/胡柳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