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中四君子·那人和竹篩風月

小朋友們好,我們繼續學習跟“花中四君子”有關的詩。“四君子”中,我們學習了跟梅、蘭相關的詩詞,今天來學習跟竹子有關的詩歌。

竹子一直都受人喜愛,這也是因爲它本身謙遜、正直、堅韌、高風亮節的特性與文人的精神追求相一致,所以,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歡。大文豪蘇軾生平愛竹,寫了幾十首帶有“竹”字的詩詞呢。蘇軾愛竹子,還愛美食,走一路留一路的菜名饞我們,比如“東坡肉”就很有名氣,放到現在也是一道菜。

那麼蘇東坡到底是更愛竹子,還是更愛喫肉呢?這裏有一個流傳很久的打油詩,有幾句是這樣寫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這裏我們就發現了,蘇東坡說寧願沒有肉喫,也不能讓自己居住的地方沒有竹子;因爲沒有肉喫人不過是會變瘦,但沒有竹子就會讓人變庸俗。人瘦還可變肥,人俗就難以醫治了。

看起來蘇軾是更愛竹子一些。聽到這裏,小朋友會問,那蘇軾真的不喫肉啦?告訴你們吧,那是不可能的。蘇軾是個大腹便便的人,不過他可一點也不想減肥。不但不想減肥,還變着法兒做各種美食喫,是少有的美食家。可是,他不是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嗎?那麼他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呢?那就來一頓竹筍炒肉吧,一舉兩得。他還真是這麼做的,他另外一首打油詩寫道:“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mèn)豬肉。”看看,蘇東坡是多麼的愛竹子和豬肉啊。

今天我們就學習一首蘇軾的詩,詩裏面有竹、有花、還有美食,這些都是被蘇東坡惦記的美好事物。這首詩叫《惠崇<春江晚景>》,我們一起來讀一下。

《惠崇<春江晚景>》(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題目中的惠崇是宋朝初年有名的僧人,是宋朝初期“九詩僧”之一。宋朝初年有9位寫詩寫得很棒的僧人,惠崇就是其中之一。《春江晚景》是惠崇所創作畫名,一共有兩幅,一幅是鴨戲圖,一幅是飛雁圖。從蘇軾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出,蘇軾題的這一首,是鴨戲圖。

有小朋友可能問“惠崇是蘇軾的好朋友嗎?”不是的,他和蘇軾不是一個時期的人。惠崇能詩能畫,尤其擅長畫水鄉,有“惠崇小景”之稱。宋代王安石曾作詩讚美他的畫,其中一句詩說“畫史紛紛何足數,惠崇晚出吾最許。”意思是說繪畫史上有無數名家,而我最欣賞的就是惠崇。

惠崇的水鄉畫到底有多美呢?我們一起來看看蘇軾這首題畫詩,瞭解一下畫中的美景。詩的第一句“竹外桃花三兩枝”,是說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幾枝桃花搖曳身姿。

這雖然只是簡單一句,卻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顯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竹林很密,就擋住視線,看不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節是早春。春寒剛過,還不是桃花怒放之時,只零零星星開了幾枝,但春天的無限生機和潛力,已經透露出來。

小朋友想一下這個畫面,稀稀疏疏的竹林外,有幾支桃花在風中開放,竹子是綠的,桃花是紅的,桃竹相襯,紅綠掩映,是不是格外惹人喜愛呢?

詩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鴨先知”,這就寫到江面上了,江上春水盪漾,好動的鴨子在江水中嬉戲遊玩。爲什麼春天水暖鴨子先知道呢?是因爲它們長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結冰,它總要跳下去鳧水。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溫變化的,自然就是這些與水有着密切關係的鴨子啦。這也告訴我們:凡事都要親歷其境,纔會有真實的感受。“鴨先知”其實還說明春江水這時候還是有些冷的,因而別的動物都還沒有感覺到春天的來臨,以爲還是冬天呢。

第三句“蔞蒿滿地蘆芽短”,蔞蒿是一種植物,它的莖可以喫;蘆芽,就是蘆葦的芽,就蘆筍,可以食用。小朋友們都學過自然課,知道有些植物葉子可以喫,有些是莖可以喫,還有些是喫它們的果實。這兩句意思是,河灘上長滿了蔞蒿,蘆葦也長出短短的新芽。

最後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時”,河豚是一種魚,肉味鮮美,但是內臟和血液有劇毒,我們沿海地區和一些內河都有河豚。上:指逆江而上。河豚每年春天,都要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卵。蘇軾看到這裏,估計又開始琢磨好喫的,蔞蒿、蘆筍配着河豚,味道可是非常鮮美呢。是不是也把你們說饞了?

這整首詩的意思是: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綻,初春江水回暖,最先知道的便是戲水的鴨子。河灘上,蔞蒿滿地,短短的蘆筍也長起來了,此時河豚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回到江河。

惠崇的《春江晚景圖》沒有流傳下來,真的很遺憾,但讀蘇軾的這首詩就可以想象得到江南初春的美景。蘇軾從景物聯想到美食,讓這首詩洋溢着濃厚的生活氣息。

說到這首詩,還有一個有意思的故事。說是明清兩朝的文人,只看得起唐詩,從不把宋詩放在眼裏。我們都知道蘇軾是宋代的大文豪,但是在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大學者、大詩人毛希齡就批評蘇軾這首詩說:“春江水暖,定該鴨知,鵝不知耶?”意思就是說你蘇軾寫“春江水暖鴨先知”,春天來了,江水變暖了,一定是鴨子先知道嗎?鵝不知道嗎?

這就有點瞎擡槓的意思了,按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槓精”。春江水暖,鵝當然也知。人家蘇軾這是題畫詩,也就是給惠崇畫的畫題寫一首詩,可能畫上根本沒有鵝啊,不能瞎擡扛。宋朝詩人還有“春到人間草木知”詩呢,你不能再去擡槓說春到人間爲什麼就是草木知道,燕子不知道嗎?不能這樣的。

不過毛希齡也不是單單跟蘇軾過不去,他誰也看不上眼。他讀朱子,身邊都得擺個稻草人朱熹,看到他哪地方解的不對了,就要連打帶罵,非得讓這稻草人朱熹認錯纔行。對蘇軾,已經夠客氣了。小朋友說着這人脾氣怪吧?不管他脾氣了,我們把蘇軾這首詩背會哈。

二、《竹石》

學完了蘇軾的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清代詩人鄭板橋的詩,鄭板橋我們不陌生了,上週我們剛背過他的《高山幽蘭》。上週我們說過,鄭板橋詩書畫三絕,並且一生只畫蘭、竹、石,是個很有個性的人。上週我們學過他寫蘭花的詩,今天這首詩是寫竹子和岩石的,題目就叫《竹石》,它在小學六年級語文的上冊,現在我們先讀一讀這首詩——

竹石《清·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小朋友一定見過竹子,在很多植物園裏和公園裏都有。那小朋友就要問了,竹子不是長在土裏的嗎?怎麼還有長在石頭縫隙裏的呢?其實這首詩是讚美竹子頑強的生命力,不是稱讚竹子的柔美,而是讚揚它的剛毅。

這首詩的名字叫“竹石”,就是紮根在石縫中的竹子。我們知道詩人鄭燮是著名的畫家,他畫的竹子特別有名,這是他題寫在竹石畫上的一首詩。這下小朋友明白了,原來這也是一首題畫詩啊!是的,就是鄭燮畫了一幅畫,然後寫了一首詩。

在詩中,竹子的根牢牢地扎進岩石縫隙裏,就好像是緊緊咬着石頭一樣。咬定就是比喻竹子的根扎得結實,像咬着青山不鬆口一樣。立根在這裏是紮根,生根。原:本來,原來;破巖:裂開的山岩,即岩石的縫隙;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竹子是不是好厲害啊?在這麼艱難的環境下,還能長得這麼直、這麼高,無論怎麼推他,搖它,竹子都十分的堅韌,寧願斷裂也不會彎曲。而且不論風有多大,從四面八方吹來,竹子還是能夠挺立不倒。這裏的“堅勁”,就是堅強有力;任,就是無論,不管,任憑,爾,就是你的意思,這是古漢語常用的表達方式,小朋友可以記一下,比如我們看古裝劇,會遇到這樣的臺詞“爾等是要造反嗎?”爾,就是你的意思,爾等就是你等,但是我們現在不說“你等”,而是說“你們”,所以“爾等”就是你們的意思。

這首詩的大概意思我們也來了解一下,它是說——

竹子抓住青山一點也不放鬆,它的根牢牢地紮在岩石縫中。

經歷無數磨難和打擊它的身體仍然堅強有力,任憑你刮酷暑的東南風,還是嚴寒的西北風。

鄭燮不但寫詠竹詩美,而且畫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筆下的竹子,竹竿很細,竹葉着色不多,卻青翠欲滴,並全用水墨,更顯得特立獨行。所以這首詩表面上是寫竹,實際上是寫人,寫作者自己那種正直、剛正不阿、堅強不屈的性格和高風傲骨。同時,讀這首詩,也能給我們生命的感動,曲折惡劣的環境中,戰勝困難,面對現實,像在石縫中的竹子一樣剛強勇敢。

另外,從這周開始,我們就要學習跟冬天有關的詩歌了,根據節氣時令,我們今天學習的這首詩叫《早冬》,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寫的。

《早冬》(唐·白居易)

十月江南天氣好,可憐冬景似春華。

霜輕未殺萋萋草,日暖初幹漠漠沙。

老柘葉黃如嫩樹,寒櫻枝白是狂花。

此時卻羨閒人醉,五馬無由入酒家。

早冬是指冬天的前一部分,本身指12月左右。小朋友要知道的是,北半球的冬季和南半球的冬季時間是相反的,中國處在北半球,習慣上指立冬到立春的三個月時間爲冬季,也就指農曆“十、十一(冬)、十二(臘)月”一共三個月,這跟天文學上所說的冬天是不一樣的,跟各地區氣象學上的冬天也不一樣,這點了解一下就行。

這首詩是白居易在杭州時寫的,寫的是初冬的景象,天氣晴朗、陽光和暖,小草、柘樹、櫻花都展現出了一種生機勃勃的樣子,詩人看了這麼可愛的景色心裏很陶醉,心情愉悅,甚至想大醉一場。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這首詩的意思。詩歌的前兩句“十月江南天氣好,可憐冬景似春華”,這句詩中的“可憐”是可愛的意思。小朋友不要望文生義,它可不是現在所說可憐的意思。白居易還有一首詩叫《暮江吟》,其中有一句是“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這裏的“可憐”也是可愛的意思。

“十月江南天氣好,可憐冬景似春華。 ”很好理解,就是說十月的江南天氣晴好,冬天的景色就像春天一樣可愛。具體可愛在哪裏呢?我們接着往下看,就是中間的四句——

“霜輕未殺萋萋草,日暖初幹漠漠沙。 老柘葉黃如嫩樹,寒櫻枝白是狂花。 ”

這裏有個詞語“萋萋”,小朋友們還知道它的意思嗎?這裏是形容草茂盛的樣子。我們在學《黃鶴樓》這首詩的時候背過“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就是說鸚鵡洲上的草木茂盛。漠漠:密佈羅列的樣子,相容數量多。柘,它是一種灌木或小喬木,古人往往會把桑柘放在一起使用,比如“桑柘廢來猶納稅”,柘樹是屬於桑科,它的嫩葉子也可以喂蠶。

這幾句詩意思是說,輕輕寒霜沒能凍死茂盛的小草,太陽剛剛升起,曬乾了星羅棋佈的沙洲。老柘葉已經黃了,卻仍然像嫩樹一樣;櫻花樹不依時序,開出枝枝白花。

最後兩句“此時卻羨閒人醉,五馬無由入酒家”這裏的“五馬”不是五匹馬,而是指太守,是一個城市的長官,當然這裏是指白居易自己,因爲當時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是杭州地方的最高長官。爲什麼用“五馬”稱太守呢?因爲從漢代以來,一般的常禮是四匹馬載車,太守再多一匹馬,那就是五匹馬,後來就用“五馬”來指代地方長官,小朋友理解了嗎?這裏還有一個詞叫“無由”,無由就是沒有原因、沒有理由。這兩句詩的意思是“這個時候的我只羨慕喝酒人的那份清閒,不知不覺走入酒家。”

那麼整首詩的意思就是:

江南的十月天氣很好,冬天的景色仍然有春天的盛貌。

小草上落着輕輕的一層薄霜,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像被風乾了的沙粒一般。

老柘樹葉子是黃色的,猶如一棵嬌嫩的小樹。寒櫻不依時序,開出枝枝白花。

這個時候的我只羨慕喝酒人的那份清閒,不知不覺走入酒家。

另外,再給小朋友們講一點關於櫻花的小知識。據文獻資料考證,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中國就已經開始在宮廷中栽種櫻花。到了唐朝,櫻花在私家庭院已經很普遍了。古人流傳下來很多寫櫻花的詩詞,以後我們有時間可以讀一讀。在唐朝,當時的日本遣唐使將櫻花帶回日本,遣唐使說得好理解一些,就是日本派遣到唐朝來的公費留學生,他們有些學有所成之後歸國了,有些留在唐朝做官,李白就有好幾個朋友是日本遣唐使。那時候日本處處學習和模仿大唐,最喜歡的花也是中國的梅花,因爲櫻花美是美,但是很俗,不像梅花,是一種很雅的花。

遣唐使把櫻花帶回日本之後,廣泛種植,經過了複雜曲折的過程,慢慢就形成了今天這種景象,到了春天,櫻花開得很美,再加上日本文化的輸出和宣傳,大家覺得日本的櫻花很美,反而在中國倒不那麼出名了。也可能是我們中國的好花太多了,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等一說一大串,反而櫻花沒有那麼突出。再加上我們對自己國家的文化宣傳的少,而且也沒有那麼重視。其實我們老祖宗留下的好東西太多了,因爲自己不重視,反而被別的國家亂噴,比如前幾天韓國人還說中國的漢服抄襲韓服,不得不說,他們韓國人沒文化真是太可怕了!什麼都敢說,真是無知者無畏。

爲什麼這麼說呢?韓國那時候還不叫韓國,叫高麗,是我們歷史上明朝的附屬國,說白了就是依附明朝生存的小國,他們現在引以爲傲的韓服,是明朝皇帝賞賜給他們穿的。在穿衣文化上,韓國跟我們遠遠沒得比,看看古裝韓劇就知道,永遠都是一套服裝,我們中國的服裝是樣式很多呢。

再說櫻花,中國有櫻花的地方太多了,江蘇無錫櫻花處處,還有幾個著名的櫻花之地是遼寧旅順、湖北武漢、上海、雲南昆明和湖南,武漢大學的櫻花特出名,小朋友有機會可以去看看。櫻花大多是四月份開花,也有十一月到十二月開放的冬櫻花,剛纔說的雲南,就有種植冬櫻花,這首詩中“寒櫻枝白是狂花”也許說的就是冬櫻花。

小朋友們,作爲一箇中國人,我們一定要自信,要知道,我們有很多外國沒有的東西,就算他們有,我們也比他們擁有的早很多很多。當然啦,前提是我們自己要知道要愛護哦,不然別人來搶,我們都沒法好好保護它。好了,今天就先講到這裏啦,把這幾首詩都背會哈。

本子主題:花中四君子·那人和竹篩風月

12/6日打卡(①②③任選兩首背會,有餘力者可全部背會——《惠崇<春江晚景>》在三年級下冊第一課,《竹石》在六年級,《早冬》暫未入選教科書)

①《惠崇<春江晚景>》(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②《竹石》(清·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③《早冬》(唐·白居易)

十月江南天氣好,可憐冬景似春華。

霜輕未殺萋萋草,日暖初幹漠漠沙。

老柘葉黃如嫩樹,寒櫻枝白是狂花。

此時卻羨閒人醉,五馬無由入酒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