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有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 关于本书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由国内多名著名专家学者历时数年编纂而成,全书较系统地介绍了古代中国人在天文历法、科举官场、吃穿住行方面的知识,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提供了一个翔实可信的入口。

——· 关于作者 ·——

王力,中国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诗人。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青年时代师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王国维等人,后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1954年调北京大学任教授。为发展中国语言科学、培养语言学专门人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代表作有《中国音韵学》《中国现代语法》等。

——· 本书金句 ·——

1.《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1961年,北京大学王力教授受教育部委托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中的一部分(第八、九单元的通论部分)。

2.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

3.干支纪年法一般认为,兴自东汉,也有人认为是在汉朝初年就开始用干支纪年,到了东汉元和二年(公元85年),采用政府命令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实行。

4.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有密切联系。

5.隋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唐承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明算诸科,而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

6.我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间因革损益,情况复杂。

7.古时贵族才能戴冠乘车,车有车盖,所以古人以“冠盖”为贵人的代称。

——· 核心内容 ·——

一、《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简介

这本书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通识性经典作品。全书共十二章,涉及天文地理、科举官场、饮食起居等各方面内容。这本书自从1961年出版以来,历经四次重要修订,至今仍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最全面最详尽的参考书。

二、古人为什么要观测天象,天文与农业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1.七曜

在古代,人们认为宇宙由至高无上的天神统领。每一种自然现象背后都有一个神灵在掌控。为了农业生产,古人时常观测天象,这极大促进了天文和历法的发展。古人将日月和金、木、水、火、土合称为七曜,以此表达对宇宙的崇拜。

2.星宿

二十八星宿的起源一直在学界存有争议,曾侯乙墓的出土衣箱证明,二十八新宿是中国人发明的。苍龙、玄武、白虎和朱雀四种动物,代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3.星座

受历史和科学所限,古人的天文学常常和宗教迷信绑定。西方十二星座,在辽代之前已经传入我国。

4.节气

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直到现在依然在沿用,是中国第五大发明。

5. 天干地支法

天干地支法起源于汉朝,用于记年、记月、记日等。汉朝以前的干支记年,都是后人推算上去的。

三、古人为什么挤破头要进入“体制内”,“体制内”的组织架构是怎样的?

1.人才选拔制度

古代很早就有选拔人才的机制。汉朝建立了察举制度,察举制是进入官场的重要途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延续到清末,历时一千三百余年,是世界上沿用时间最长的人才选拔制度。唐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度,科举由礼部主持。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级别,由皇帝亲自主持,第一名俗称状元。科举制度在为统治阶级输送人才的同时,也残害了一批读书人。

2.官职

古代官职可以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种。秦朝中央设立了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个核心岗位,以后历代在此基础上各有改动。六部是中国古代中央最高政府机构。具体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六部的正副长官分别称为尚书和侍郎。地方官职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西汉七国之乱后,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权利进行了收缩。隋唐采用郡县制度,宋朝地方官职有所调整。元明清三代,地方官职基本一脉相承,略有改动而已。

四、古人在吃穿住行方面都有哪些讲究?

1.衣着

上古时期,男子戴帽,帽子分冠、冕、弁三种。秦俑头饰包括三种样式,每种样式代表不同等级。皇帝拥有多件龙袍,不同场合穿不同龙袍。只有皇帝皇后能穿龙袍,皇子和皇亲国戚只能穿蟒袍。普通百姓穿裘和袍御寒。古代居丧文化衍生出丧服文化。玉佩是古人的重要饰物,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2.食宿

古人的主要农作物是五谷,它们分别指:小米、黄米、麦子、豆类、麻子。唐朝时,面食技术就已经很发达了。古人对居住环境也很看重,住所要讲究风水。理想的风水格局要求屋子坐北朝南,屋后有山,屋前有河。版筑技术在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今天看到的临洮秦长城,就是利用版筑技术筑成的。

3.交通出行

古人一般说乘车,指乘马车。马车以左为尊,战车除外,牛车一般是拉货的。骑马的风气始于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