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哈佛非虛構寫作課》:人物描寫

之前我們聊了文章結構和主題,今天再一起聊一聊人物描寫。

馬克·克雷默說:“我確實回去考慮讀者的反應,但是,我必須要做的,則是呈現出人物的反應來。”

之所以會提及到讀者的反應和人物呈現出來的真實反應,是因爲馬克第一次走進手術室的時候,看到手術的場景,他的反應是“呃,血,太殘忍了。”

可是事實上,他在描寫這個場景時,沒有人說過類似“呃,血”的話。寫自己的感受,是爲了讓讀者更有代入感,但對主人公來說,如果這樣描寫的話,就是給主人公強加了一份感情。

我們在寫作時,很容易犯這樣的錯誤。

新媒體觀點文,確實是寫自己的觀點。但故事文,卻是寫別人的故事。

也就是作爲作者的我們,要如實地描述故事的情節,通過細節,通過情景的轉換,通過矛盾的激發,讓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主角的喜悲,並從中領悟蘊含的道理。

就像雅基·巴納金斯基說的那樣,“一個作者必須學會如何刻畫人物和地點:把握住個性,從外在進行描述,對他們的動機做出解釋。”

對於人物描寫,事無鉅細並不是必要的,只有抓住人物特徵,才能刻畫出豐滿的人物。

前段時間我寫了2萬字的網文開頭去投稿,就在我信誓旦旦,覺得一定能順利簽約,拿到稿費的時候,接二連三被拒稿。

好幾個編輯給我的評語是--文筆幼稚,就在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編輯子瑤在郵件中這樣回覆道:“整體還可以,但開頭有點碎了,寫得太囉嗦了,要考慮怎麼壓一壓……”

這句話猶如當頭棒喝,我突然明白了,文筆幼稚的真正含義。

我就像面對小學生一樣,把場景描寫得事無鉅細,自以爲更有利於讀者的理解,恰巧沒有給讀者留出想象的空間。

“那個心的讀者必須能夠回答,且必須用一句話來回答兩個問題。第一個:你認爲這個人的特點是什麼?第二個,在讀完文章後,你是否知道自己是不是喜歡這個人?--雅基·巴納金斯基”

這句話很好的解釋了編輯的評語,我們要刻畫人物,想要立住人設,不能摻雜個人的情感在裏面。客觀公正的描寫,纔會讓讀者看到一個有血人的主人公。

就像很多長篇鉅製裏面,平分秋色的男女角色,觀衆們並不會一窩蜂喜歡同一個人。大家的經歷不同,視野不同,對事物的感受也一樣不同。

因此,想要判斷人物特寫是否成功,就要看能否給讀者身臨其境的感覺了。

除了人物特寫,《哈佛非虛構寫作課》中還介紹了定位特寫的描寫手法。

現在很多小夥伴寫文章,在這一點上做得都不夠。

特別是在寫個人經歷的時候,大家總是喜歡按照時間先後的順序從頭寫,比如自己是什麼時候出生的,家庭背景,學歷背景,取得過哪些成績。但很少有人深究,這段經歷跟表達的主題到底是什麼關係?

書中給出了這樣一個案例:在做加里·裏奇偉關於辯護律師的定位特寫時,並不需要寫從她在哪裏出生,或者她五年級時做了什麼,因爲這些事與她作爲律師的角色完全沒有關係。

一個人的生平是可以壓縮的,就像上面所說,定位特寫時要描述她如何走到律師這個角色,以及在辦案時內心的掙扎,與出生地無關。

但我們現在寫作時,往往事無鉅細,不僅讓讀者很難分清主次,也很容易本末倒置,把本該詳寫的內容寫弱。

在使用這種描寫方法時,我們必須要清楚,文章的主題是什麼,需要什麼樣的情節來烘托主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