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手機不能治本

學生帶手機入校是普遍現象,學生上課玩遊戲,突然手機響等等……爲正常上課增添不少煩惱,如果處理這棘手的問題讓學校很頭痛。

近日,一則教師強迫私帶手機入校的違規學生向地面上砸自己手機的短視頻在網絡上傳播廣泛,引起網民熱議。當晚,當地教育體育局發佈通報,網傳視頻屬實,涉事教師對學生進行教育時因方法不當引發社會關注,並表示將對該教師進行停課調查,對學生及家長進行安撫。

透過這段視頻,我們可以感受到老師強硬語氣背後的“恨鐵不成鋼”,也能感覺到三名學生在老師勒令下的不情願和不甘心。正如網友所說,老師事出有因。同前段時間引發熱議的張桂梅校長一樣,正因對學生懷有真心的關懷期待,“愛之深,責之切”,這位老師纔會在憤慨衝動之下,採取了較爲極端的解決方式。

這位老師其實還是爲了讓學生更專心地學習,其出發點是好的,可以理解,可其選擇的方式實在是不值得鼓勵。強制摔手機的方式,固然能夠讓當事學生吸取深刻教訓,也能對在場學生髮揮殺雞儆猴的功效,但在給他們帶來強大威懾力的同時,造成的心理陰影也不可估量。其中功過孰輕孰重,尚未可知。但如果學生不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那隻會加重他們的牴觸情緒,激化矛盾和衝突。以親身經歷看,正因兒時老師給筆者留下了“嚴格”“強勢”的形象,才導致筆者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難以跟老師建立很好的互動——遇到學習問題,寧可求助同學,也不願意諮詢老師。回憶起來,這對本人的學習成長來說,無疑是一筆巨大的損失。

的確,手機、學生、老師,三者間由來已久的“愛恨情仇”故事,令人頭疼。要尋求破解之道,不妨先轉變破題觀念。當前,明明心裏是爲了學生好,老師卻因爲學生對於手機的偏愛,不得不在管理時站在學生的對立面,演化爲“貓鼠遊戲”。這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反作用,將學生越推越遠。從這個角度上看,更好的辦法應該是化堵爲疏,一致對付手機。比如通過提高課程的參與度和趣味性,通過培養學生對於課程學習的興趣,通過耐心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身份和責任,將學生拉到同一戰線,讓學生實現從被動“不能玩手機”向主動“不想玩手機”轉變。

此外,也要出臺統一的處理規範供老師參考。比如說通過校方、家長與學生溝通達成一致,形成契約,出臺明確合理公正的管理方法。只有這樣,學生和家長才瞭解校方的規章制度,老師的管理也纔有章可循,不至於盛怒之下失了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