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後常走則壽命長久

“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這是自古以來的養生之道。然而問題來了,“飯後百步走”是不是可以隨意走,有沒有什麼講究?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飯後百步走”。

中醫養生專家指出,飯後散步有助於腹部肌肉收縮,促進腸胃蠕動,刺激副交感神經,緩解壓力,是健康生活的良好習慣。但如果飯後馬上散步,血液需運送到全身其他部位,胃腸的血液供應就相應減少,食物得不到充分消化,容易誘發功能性消化不良。在寒冷的秋冬季,則更不應該飯後立即百步走。就餐環境室內外溫差較大,進餐後若是渾身有汗,不宜立即到戶外,否則室內外溫差大,若在冷風刺激下行走,汗腺及皮下組織中的毛細血管驟然收縮,容易引起風寒頭痛,還加大了心臟的供血負擔。因此,建議飯後休息二三十分鐘後輕鬆散步爲宜。

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飯後百步走”,飯後走與不走,這要看具體人羣和體質,因人而異。平時高血糖、體形較胖、消化不良、食慾不佳、缺乏運動、體重超標、長時間伏案工作者可多走,也比較適合“飯後百步走”,也就是飯後休息二三十分鐘後開始散步。但是體質較差、體弱多病、低血糖、貧血、低血壓、胃下垂、慢性活動性胃炎、消化性潰瘍、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腦動脈硬化等羣體及高齡老人最好不要飯後立即散步。因爲貧血、低血壓者飯後即走會導致頭暈不適;慢性活動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患者飯後即走增加胃腸蠕動,不利於胃黏膜修復;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腦動脈硬化患者進食後即走易誘發心絞痛、心肌梗死,出現體位性低血壓,導致頭暈乏力,甚至昏厥;高齡老人一般飯後血壓趨向下降,飯後即走就會增加心臟負荷,使心、腦供血不足,容易出現頭昏、眼花、乏力、肢麻等症狀,甚至還可能突然昏厥跌倒,十分危險。步行鍛鍊最好在晚餐後一小時進行,以沒有氣急、氣短、身體微出汗、身體不適爲最大限度,每次可行走15-20分鐘,中途還可依據自身情況休息。

另外,飯後走路要注意,不要盲目追求速度。很多人認爲,走路時速度越快,強度越大,鍛鍊效果就越好。其實,走路速度過快,動作過於劇烈,血液會從腸胃往四肢流動,氣血減少,反而不利於消化。走路速度應該與自身身體素質相配合,不可盲求速度。

運動量不要貪多。隨着微信運動的流行,很多人在微信步數上暗暗較勁。爲了搶佔運動排行榜榜首,有的人一天走路步數高達幾萬步。其實,走路鍛鍊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不要盲目追求步數。

現在雖然已進入春季,但是天氣依然冷,尤其雨雪天氣,不太適合戶外行走,可在有太陽的時間段在居住的小區裏適當行走或者室內走動走動,效果也不錯。中醫養生在冬三月宜“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冬季陽氣潛藏,天氣寒冷,萬物蟄伏,人之精氣應內潛閉藏,因此作息要“早臥晚起”增加居室時間, 減少冒寒機會,去寒就溫,無擾乎陽,以適應之。特別是老年人、孕產婦、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等脆弱人羣,冬季鍛鍊身體,一定以安全爲前提,適度鍛鍊,減少外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