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效应与圈子

我相信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但循规蹈矩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就拿过马路这事说吧。红灯时不能过马路,绿灯才是安全通行的信号,小孩子都知道的事,践行起来却不易。

早晨去上班,我要赶6点多的公车去附近地铁站。乘公车,要先过个马路。到了路口,刚好红灯,好,要做个守规则的好公民,等绿灯吧。可这时候刚好公车来了。过还是不过?不过吧,下班车要15分钟以后。过吧,说好的守规矩呢?大多数情况下,我选择过马路了,当然是在安全的情况下。

更多的时候。在等着红灯变绿灯,来了两三个人。他们看一大早的,没车,就直接过马路了。这时候我就又面临选择了。过还是不过。内心说不要过,面子说要过。又没车来,那过马路的人会怎么看我?大多数情况下,面子赢了。

群体效应不仅影响着人某个时刻的决定,也影响一个人的人生。

演说家吉姆·朗恩(Jim Rohn)说过这样一句话:

“你是与你最常在一起的5个人的平均。You are the average of the five people you spend the most time with.”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夸张,但有心理学家做过相关研究,证实其言不虚。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大卫·马可兰德(Dr. David McClelland)在研究后发现,与你最亲密的几个人在95%程度上决定了你人生的成就。

古语说”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也是这个道理。你所在的圈子潜移墨化着你的谈吐、你的品格、你的品味、你的见识、你的思维和你的追求,从而影响着你的人生。

想象一下,如果你在电影业,你的圈子里有陈凯歌、张艺谋、姜文,你在影业上的成功指日可待;如果你喜欢文学,你的圈子里有莫言、梁晓声,甚至村上春树,你出本好书的梦想不难实现。问题来了,你想进他们的圈子,圈子可没给你留门。

没事!你可以组建比他们更强的圈子,你可以找黑泽明、斯皮尔伯格,或赫尔佐格,你可以找卡夫卡、雨果,或契柯夫。是的,你可以组建自己的虚拟导师团,你去读这些人的书或传记,看他们导的电演,在文字里与他们亲密相处,透过影像学习他们的技巧,学他们的思维方式,穿越时空与他们交流。久而久之,当你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想像如果你的虚拟导师在的话,他会如何处理,也许不一会,问题就引刃而解,因为你掌握了他们的思维方式。

圈子有两种,一种是让人沉沦的圈子,让人或沉沦于酒,或沉沦于赌,或沉沦于功利,还有一种是让人进取的圈子,这样的圈子,让人在学识上、德性上、灵性上都不断进步。

如果发现自己陷入沉沦,赶快从你所处的圈子跳出来,没有圈子比在沉沦的圈子,好上几万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