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十五)

1964年,父亲被选为队长,会计有本队杨德亮担任。秋收季节一过,农村田地的活儿少了许多。这时刚好大队组织每个生产队队长,去参观别的经济搞得好的先进大队,父亲是生产队队长,理所当然陪同前往。当参观到长台关一带,父亲发现,有个大队开的加工房,引起了父亲的注意。

回来后,父亲思量,如果咱队开个加工房,生产队岂不搞活了经济?

六十年代初,人吃的米面,还是用驴拉磨撵出来的,耗费了大量的人工,还要饲养牲口。(父亲说,过去驴拉磨,把驴眼睛蒙上,一是不让它偷吃粮食,它偷吃粮食时,会把粮食噜的哪都是,二是怕它转晕)。

第二天吃了晚饭,父亲把队委会几个人召集到一起,开了个队委会,把想小队集体办一个加工房的事说了出来,又分析了办加工房的好处,大家举手赞同。

就是办加工房需要一部分资金,这五样机器算起来得2000千多,大家说2000多块不是一个小数目,钱从哪里来?

父亲对大家说:"咱们队也有出去搞副业的,他们交有一部分,再去贷一部分款就可以了。"

后来由队委会几人,分头筹集资金,几经奔波,找到农村信用社负责人李恒景,把想法向李恒景一说,信货人员经过讨论,允许贷款一千多块钱。

贷款批下来了,父亲和会计杨德亮两人到确山任店机械厂,购买了五台机器,打米机、打面机、轧花机、粉碎机、榨油机。当时一台机器得配一个发动机,如果两台伙一个发动机,就不能同时开机器,开一个只能停一个,当时没那么多钱,就买了五个机器,三个发动机,花了两千多元。

厂里师傅一同前来,把机器都安装好,教队里选出来的负责机器房的两个人,现场试验。比如打米机,刚开始倒进去 出来的一半是稻子一半是米,厂里师傅说,再把头道出来的再倒进去,再出来的就全是米了,以及机器开的大小,各种试验。

机器房找的两个人,一个是"艾纪有"、一个是"方真有",找这两个"有",以后就会越干越有,彩头好。

第三天开业了,生意好的出奇。一条街上别的生产队,还有乡下庄上的人,用车套上牛,有的套上驴前来一试,一是好奇机器能打米打面,二是能省社员很多事。这时,打米的,打面的,榨油的,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生意红红火火,两个人忙的连饭也顾不上吃,到了下午,人少了点,两个有才有一会儿喘息的机会。

机器房的生意很兴旺,社员们看见也都很高兴,又经过队委会讨论,本队社员打米打面 和其它几样加工费,比外队少拿一半钱,这个办法,全对社员也都没意见。


好,今天就先叙述到这里,下次接着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