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也土豆,死也土豆——《餐桌植物簡史》讀後感(五至八)

生也土豆,死也土豆——《餐桌植物簡史》讀後感(五至八)

題目: 神奇的無花果,是天然的“蜂巢”

--《餐桌植物簡史》讀後,之五

作者:曲潤璉 

寫作時間: 20200706,21:05至21:40,20200707,20:05至20:25

1. 花兒爲什麼這樣紅?至少有的花兒的紅,是爲了吸引鳥類,這類花往往更強壯、花蜜也更多。鳥兒和人類能夠看到紅色,而昆蟲幾乎不能識別紅色(但昆蟲能夠看到紫外線)。荷包豆原產美洲,花紅,吸引蜂鳥傳粉;移植到歐洲,無蜂鳥,一般無法結莢;但部分突變的白花變種,能夠吸引其他昆蟲,反而可以結莢。思:這一原理,賈祖璋先生寫於1980年的科普文章《花兒爲什麼這樣紅》中,未提及。

2. 菜豆(即芸豆)實際是多年生植物。但在溫帶,只培育它們1年,秋霜令之亡,而已。思:室外種植的馬齒莧花,當年秋季即枯,但我去年冬季在溫暖的室內令一株馬齒莧花苟延殘喘,今年春天,它又勉強開了幾朵新鮮的花兒。查百度,馬齒莧花只是一年生草本,與菜豆等有本質區別。

3. 查並思:虞美人和罌粟花,的確很像。前者如菊葉,莖有毛,細,多朵,邊緣更滑。後者如生菜葉,莖滑,粗,單朵,邊緣齒狀。

4. 蠶豆花帶“陷阱”,蜜蜂觸發後淋雨般被灑一身花粉。大黃蜂不花費功夫對付傳粉機關,往往在花的基部咬開一個洞,竊取裏邊的美味。思:生物界一直在競爭中,合作也是競爭基礎上的合作而已。大黃蜂是典型的賊,目前仍生存得不錯。

5. 無花果,曾被神化。斯巴達的運動員幾乎只吃無花果,認爲它有助力量與速度。希臘曾禁止出口無花果,告密有走私者,即爲“溜鬚拍馬”者,英文syophant直譯即“大量無花果”或“無花果出現”之意。無花果是榕屬,靠榕小蜂來授粉,且其花與榕小蜂的生命週期同步;榕屬2000多種植物差不多都這樣,且均有專屬的榕小蜂。無花果中,每個果實大約需要5只榕小蜂,雄蜂先出生,幾乎失明、無腿無無翅,交配後很快死去;雌蜂有翅,飛到另外的花中,給可育雌花授粉、在不育雌花(癭花)中產卵,癭花可助蜂卵越冬。但是,上述的典型無花果結的果,皮革一樣硬、樹脂質地、不可食用;貌似它們活着就是爲了成爲“蜂巢”。人類培育的可食無花果,分三種,一種已不靠蜂;另一種春天開的花不必蜂即結果、夏季的花再靠蜂傳粉後結果。因其複雜奇特,20世紀前,人類一直沒搞清機理。思:無花果樹葉,西方畫中,常用來遮掩亞當夏娃等古典人物隱私部位。其中一個原因,或許是借之寓意。無花果是無花而有果;對人類而言,果爲生育的娃娃,花即生殖器,如果人類也能無花(不展示生殖器)而不耽誤結果(生出孩子來),不也就相當於人類中的無花果嗎?用無花果葉子,遮住的恰恰是人類的“花”,妙寓。

題目: 自然界生命的韌性!自動改變性別又何妨?

--《餐桌植物簡史》讀後,之六

作者:曲潤璉 

寫作時間: 20200712,14:20至15:40

1. 啤酒花,是一種可爬到6米高的藤本植物,沿其他植物順時針纏繞生長,與大麻和葎草近親。最初被加入啤酒,可能是爲了防腐,不加啤酒花的酒容易變成醋。也有一定致幻作用,但加到酒裏後往往被酒精的功效給淹沒了。曾被視爲邪惡植物,禁止種植。雌雄異株,歐洲一般國家如德國等,只種植雌株,以避免結種子,因其種子妨害釀酒時的底部發酵。但英國採用頂部發酵,因此不受少量種子影響。思:原來啤酒中,不只酒精讓人出現幻覺。

2. 鱷梨,即牛油果,10米高喬木。果實含有30%植物油,幾千年來被美洲人當成窮人的黃油。開花很神奇,一半樹上午首次開花,花兒的雌蕊上午成熟、雄蕊下午成熟;另一半樹相反,下午首次開花、花兒的雌蕊下午成熟、雄蕊次日上午再成熟;則不論上午還是下午,都有雌雄相互授粉。雖然總的看只有千分之一的花會結實,但對於喬木類繁殖,已經足夠。思:這策略也算奇妙。但牛油果真的很難喫,於我。

3. 番木瓜,有31種不同性別,有雌性、有雄性、有雌雄同體者,且雄株莖幹受傷有可能製造兩性花並結果。木瓜和菠蘿和獼猴桃一樣,神奇之處是能夠合成特殊的蛋白酶,可以消化蛋白即不會分解自己;大概是爲了對付喫它的食草植物,一般說來這門本事只與捕蠅草之類的食蟲植物有關。這種蛋白酶,導致容易令食客過敏;可通過割未成熟木瓜令之流出乳液收集此酶。這種蛋白酶可以製造嫩肉劑,用於血型試驗、對付組織增生等等,爲人類所用。查並思:番木瓜即現代可食的木瓜,黃紅,子粒類似西瓜蟲;並非《詩經》中所述的“木瓜”(中國木瓜)。中國木瓜難喫,可入藥,花美,例如貼梗海棠即其一種。

4. 思:番木瓜最讓我感嘆之處,是莖幹受傷而雄株亦結兩性花、從而結果。人類中也有不少生殖類調節的例子,比如女性哺*乳期間一般不排卵;哺*乳期間只要不停止,即可一直有乳*汁分泌,持續幾年甚至十幾年,古時奶媽們的工作有賴於此;而奶奶或姥姥照看嬰兒,極端情況下因有哺乳的需要結果導致真的產生大量乳汁的例子,也不鮮見。種植活動中有不少正用或反用的例子,比如馬鈴薯開花後宜去除,以使之多把能量用於生長地下的土豆;很多農民巧妙調節莊稼或果木,令其主要營養用於果實、不用於生長枝葉,等等。至於自動改性別,我聽說,黑龍江興安嶺中有的山葡萄,不受傷則不結葡萄,砍伐後(莖幹受傷)反而結果;另有科學家認爲至少400種魚類也會根據種羣需要而自動改變性別。這是否也類似竹子的生存策略?竹子遇大旱,感覺死亡逼近,會拼命開花結果之後死去;雄性番木瓜之類,是否受傷後誤以爲命不久矣,故開出兩性花、傳宗接代?類似的例子,還有枯樹奮力生新芽的情形(樹不枯時往往不生新芽)。這可能是地球生命的重要繁殖策略之一吧,自然界生命的韌性,神奇。

題目:壓迫帶來進化,合作夾帶鬥爭

--《餐桌植物簡史》讀後,之七

作者:曲潤璉 

寫作時間: 20200720,20:15至21:15

1. 野生胡蘿蔔花序,中央的花是紫色或粉色的,冒充甲蟲,吸引其他昆蟲前來授粉。古代,胡蘿蔔是紫色的,因含大量花色苷。直到19世紀,無花色苷的黃橙胡蘿蔔纔在荷蘭誕生並普及到全世界。思:當年以貌取人,紫胡蘿蔔被打入冷宮。目前紫胡蘿蔔又貴重起來。果然物以稀爲貴,流行的東西往往是輪迴的。

2. 有人認爲蜜蜂銳減,對糧食授粉影響很大。有人不同意,認爲大部分作物如小麥玉米大米等全靠風力傳粉。但,大部分溫帶果樹卻是蟲媒傳粉;一般說來,數量少且不常見者,難靠風,只能靠昆蟲。風媒和蟲媒,影響巨大:櫟樹是風媒,則橡子即使偶爾生出無毒者,也會淹沒在衆多有毒者的花粉中;巴旦木是蟲媒,則生出無毒者後,更易與森林深處的野生有毒者隔離進化;因此,蟲媒喬木比風媒喬木更易馴化(但遠不能與風媒禾本植物的數量相比,後者產量高、有儲存營養的器官)。熱帶森林有極高的多樣性,每公頃只允許容納每種樹的兩三株個體,風媒無效,而蟲媒可行;如此隔離,容易快速變異、進化成新物種。思:風太強大,影響喬木的馴化;但有助於禾本的大量種植與豐收,妙。

3. 部分植物進化出發達的營養儲存器官,是爲了應對惡劣環境(比如冬季、旱季等);主體休眠後甦醒,營養的倉庫可發揮作用。同樣因環境惡劣,一年生植物才廣爲進化;因爲在溫和的環境中,多年生植物更佔優勢、才代表了王道。一年生雜草跟隨人類,也與此有關:人類創造出了動盪不安的環境(對於植物而言,田野定期翻土,即爲動盪)。一年生禾木,迅速生長,將營養全部貫注到種子裏,以備嚴苛環境中母體死亡、有賴種子再生,一歲一枯榮;另外,往往還進化出快速開花、以及第二次開花(閉花受精)的本領,以求最大可能性得以繁殖。閉花受精(自交而結果)很常見,如白花酢漿草、紫花地丁等均有此能力;閉花受精有利有弊,而利遠大於弊。營養儲存器官和種子,爲防被食,往往要加上毒素;而人類馴化之,實際要圍繞如何處理毒素這一主題展開。思:生命界,有嚴酷就有進化,有合作也有鬥爭。溫室培育不出衆多一年生植物,苦難是生物多樣性的墊腳石。花粉花蜜供養昆蟲,是爲合作;而植物生出的毒素、硬殼、銳刺,動物生出的尖牙、利爪、犄角,均爲鬥爭。紛紛繞繞的表面之下,藏着奇妙精巧的原理,和浩浩湯湯的自然規律。人類,很渺小。【待續】

題目:生也土豆,死也土豆

--《餐桌植物簡史》讀後,之八

作者:曲潤璉 

寫作時間: 2020201024,16:20至17:20

嘆息:腳步太快,有時靈魂跟不上。或許需要調整的,不是腳步,而是靈魂。書讀了一堆,筆記壓了不少。或許應該簡化筆記。

1. 甘藍實心莓又稱懸鉤子,即膠東可見的“樹莓”;空心莓又稱覆盆子,魯迅散文有提及。

2. 惡劣環境中,一年生植物佔優,速生、速花、速果、速亡。一般環境中,多年生植物更有優勢;遇艱難時,則往往休眠。

3. 植物的營養貯藏器官,易被掘食。故進化出毒素來。思:生命界,合,如蟲媒系列;鬥,如毒素、刺、角、利齒等證據。

4. 春季開花者,有時創造出第二花期,且有時閉花受精,即自動給自己授粉,力求多樣化、高產量。

5. 木薯,有氰化物。可3米高,耐旱,且因毒而少蟲害。與巴豆、一品紅、跳豆等近親。人類浸之24小時,可食。(查:一棵有時可產400公斤,據說世界糧食作物中排第6。)人類育之,使毒素減輕;但防蟲害能力下降,人類又開始用化學藥物殺蟲。思:諷刺。棄天然毒,只好應用人工毒。或許此即天道。生命須於鬥爭中延續,如果能延續的話。

6. 薯蕷科甘薯與山藥是近親,有毒。薯蕷科甘薯與旋花科蕃薯不同,但常被混爲一談【查:甘薯,爲薯蕷科甜薯屬甜薯(Dioscorea eseu- lenta)的塊莖(又名:甘薯、甜薯蕷、甘儲);番薯爲旋花科番薯屬番薯[Ipomoea batatas (L.)lam.]的塊根(又名山芋、紅苕、地瓜、紅薯、白薯、朱薯、金薯、番茹、紅芋等)】。地瓜與牽牛花等,均蔓生,有毒。薯蕷科甘薯和大豆等能夠提煉出性激素,用來製作避孕藥等,但這類作物本身沒有藥效。

7. 馬鈴薯,初期在歐洲推廣緩慢,真正的原因是人們選育了近200年才使其適應歐洲的日照情況,且人們對其酷似顛茄有顧慮。產量提高且推廣後,一條700米的種植壟即可供養一個家庭,使愛爾蘭人口自1740年的100萬,百年後升至900萬。但過於依賴單一作物,導致作物突然病害時,餓死很多人。平均三四年即饑荒一次,有時死亡三分之一人口(50萬),有時死亡100萬、150-500萬人背井離鄉。思: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生也馬鈴薯,死也馬鈴薯。

8. 南星科,通常選擇草酸鈣爲毒素,但高溫易分解。芋頭、馬蹄蓮等屬之。(查:芋頭中的針狀草酸鈣可刺激皮膚髮癢,芋頭糖蛋白凝集素主要會透過與背根神經節細胞神經元表面的接受器做結合,進一步改變細胞內的遊離鈣,最後導致疼痛搔癢。另,菠菜與獼猴桃也含草酸。芋頭很少開花,因高溫或者少量人類製造的植物激素等原因開花,或結種子,但影響根莖營養。魔芋,也有毒,食前要煮幾小時或加石灰。)

9. 南星科巨魔芋,開花時升溫,甚至可使花序發燒燙手,同時放出刺鼻臭味,人稱“腐屍花”,吸引蠅類,以傳粉。

10. 南星科龜背竹,葉如竹而充滿條狀或孔,可產生特殊水果,形如玉米而皮如菠蘿,有香蕉混合菠蘿的味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