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廊一窗一竹一亭,讓你讀懂野趣蘇州滄浪亭

滄浪亭是蘇州存世最古老的園林,出自於北宋時期蘇舜欽之手。滄浪亭地處城南,在當時屬於偏僻之所。蘇舜欽在這裏構建了一個自己理想中的幽靜園林。

滄浪亭園名取自於《楚辭》中: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

園子建好後,蘇舜欽的好友歐陽修也極爲賞識。亦作詩:“堪嗟人跡到不遠,雖有來路曾無緣。窮奇極怪誰似子,搜索幽隱神仙地”,將其比爲“神仙地”。

三年後,蘇舜欽仙去。滄浪亭便換了主人章惇,後章惇因受蘇東坡連累被貶至流放。接下來的園主便是駐守蘇州的韓世忠,於是滄浪亭便改名成了“韓園”。一直到元朝時,滄浪亭又廢爲僧居……


蘇州園林各有妙處,在瀏覽了拙政園、留園和獅子林之後,滄浪亭可以說是蘇州四大名園之中最不精緻的一個園林。但也正是如此,它不需要你細細品味,只需你放寬心神縱情享受山野自在即可。 

園內去處,本人對印象較爲深刻的地方做了些梳理,主要以亭、窗、廊、竹爲主。


滄浪亭,環山而建於山巔處,是整個園林的核心所在。一入園門,便可見山石錯落,古樹蔥蔥,幾乎遮擋住了園內所有的景色。


沿石路而上,只見身旁黃石爬滿藤蔓,參天古樹遮天蔽日,完全一幅密林山景。滄浪亭處在山巔之上,石柱飛檐、古樸高曠。亭爲四角,整體古拙,和整個園內的風格一樣透着質樸之感。

滄浪亭原亭本置於北埼,於清朝復建時將傍水亭移於假山之巔,才形成現在的格局。


滄浪亭匾額上三個字是清代文學家俞樾所書寫,亭子裏面置有石棋桌一張、石凳四隻,均爲康熙時的古物。古亭邊上植有約130高齡的銀杏,蔥鬱參天,四周則有翠竹山石作伴。


通往山頂的石徑山路用亂石片鋪砌,四周黃石古樹上佈滿青苔藤蔓,與山巔之上的粗渾石亭相互呼映,透着一股山林野氣。


“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這是鐫於滄浪亭石柱上的楹聯。這副楹聯也頗爲有趣,是取園主人蘇舜欽及其好友歐陽修的詩合爲一副楹聯。


歐陽修曾在《滄浪亭》一詩中寫道: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而蘇舜欽在《過蘇州》中有詩云:綠楊白鷺皆自得,近水遠山皆有情。這副楹聯便是清代梁章鉅將這兩句詩集爲一聯。


立於山頂可見山南下的明道堂,明道堂是園內的主廳,最初是講學的地方。於清雍正、乾隆、道光、同治年間,慢慢演變成了官府議事之所,直至成爲官署園林。





說到園林的窗總共分兩種,一種是漏窗,另外一種則是花窗。兩者的不同之處主要在於以下幾點:

形式:漏窗是窗內飾有圖案,但實則內外相通,透漏處可見窗外景緻。花窗則是中間鏤空鑲嵌玻璃,可防寒暑抵風雨。

圖案:漏窗大小基本相同,但是窗內的圖案忌雷同。花窗則是一旦構成系列,圖案則必須一致。

材質:漏窗多爲磚瓦之類。花窗則是木質材料。


滄浪亭最爲精彩的便是園內的漏窗,整個園林共有漏窗108式,圖案變化多端,無一相同,花樣繁複,千變萬化,由此可見當時工匠的手藝之高超。同時整個滄浪亭的漏窗在蘇州園林裏堪稱一絕,可以稱之爲漏窗之典範。


園內復廊中大量使用漏窗使得園內外的景緻得以流通,同時讓美景得到延伸,使得整個景緻若隱乍現。

與此同時,這種漏窗又像是一個天然的畫框,隨着遊人的行走窗內的美景也各不相同。時而芭蕉黃石,時而竹影婆娑,時而古樹樓臺……




滄浪亭的復廊和拙政園的水廊、留園的爬山廊並稱爲“蘇州三大名廊”。一路走來,你會發現滄浪亭幾乎是以復廊串起了整個園林,我們姑且將它分爲園內復廊和園外復廊兩塊。


園內

復廊


園內復廊臨山勢而建,整體高低起伏,蜿蜒曲折,一條復廊上排列等距的漏窗,引人入勝之餘又兼有移步換景之妙。


初入滄浪亭內復廊下有一小池,名喚“流玉潭”。這也是滄浪亭內僅有一汪碧池。水波下水草叢生,卻罕見生機。潭邊植有白紋陰陽竹,黃綠條紋相間,春意盎然。



園外

復廊


滄浪亭,以“滄浪之水”爲主要特色。當時蘇舜欽以四萬錢買下這片土地,由於購買的面積有限,僅能構建一亭,所以他發奇思以復廊的形式將滄浪之水揉合到園林之中,使之園中有水,水中有園。


這一段的復廊算是整個滄浪亭內比較經典的一部分,巧用復廊借門外一灣碧水,讓整個園林立刻變得生動起來。

於外未進園便可一窺其貌,白牆灰瓦處可見古樹參天,黃石綠蔭中亭臺樓閣隱現。同時,復廊蜿蜒起伏似蟠龍般臥於滄浪之水旁,將園內的山和園外的水巧妙地連接在了一起。


復廊兩邊漏窗讓內外妙景得以流通,便於賞景觀池。人在內廊處行走,隱約可見窗外一池碧波盪漾,合歡花下嶙峋黃石。行走其中,隨外廊地勢高低起伏,可見園內古樹怪石。內觀水,外觀山,讓山水之間得以貫通。


智者樂水,君子師竹。翠竹瀟灑清逸,代表了君子的翩翩風度。彎而不折、折而不斷也是古代文人的氣節所在。滄浪亭遍植綠竹,和第一任園主蘇舜欽的審美也有很大關係。

蘇舜欽曾在《滄浪亭記》中寫道:予愛而徘徊,遂以錢四萬得之,構亭北碕,號“滄浪”焉。前竹後水,水之陽又竹,無窮極。澄川翠幹,光影會合於軒戶之間,尤與風月爲相宜。

園內的竹子種類多達二十多種,遍佈在整個滄浪亭內,幾乎隨處可見。如滄浪亭假山下植有翠竹,流玉潭邊植有白紋陰陽竹,看山樓下則有斑竹、花稈毛竹、金鑲玉竹、紫竹、龜甲竹等等。


這些竹子根據不同位置而栽種,或孤植、或成林、或結三伴兩。園內其中賞竹去處較佳的地方共有三處,分別爲五百名賢祠、翠玲瓏和看山樓。

五百名賢祠

道光年間,江蘇巡撫陶澍在藏書家顧沅的家中看到了顧沅多年蒐集而來的吳中名賢畫像三百餘幅,於是決定在滄浪亭內增建五百名賢祠,將古聖人畫像刻在了石上。

上至春夥伍子胥,白居易,下至清文學家洪亮吉,最後建成共594人,這些都是蘇州歷來的聖賢才人。


在五百名賢祠西南側,有一六角半亭,取名“仰止亭”。取名自《詩經》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意。內有文徵明石刻像。

翠玲瓏

翠玲瓏又名“竹亭”,是歷來文人墨客雅游、靜觀、吟詩作畫之處,同時因爲被翠竹環繞也是園內賞竹妙處。看窗外竹影斑駁,投在窗臺之上,濃淡相宜。夕陽西下,光影透過窗格,在青磚上投下淡淡斑駁的竹影顯得生動有趣。


看山樓

竹林中有一座看山樓位於竹林之中。看山樓分三層,最低下一層是由黃石疊成的石屋,名喚“印心石屋”。用石屋來建樓臺,這是一個很獨特的方式。


沿黃石而上,到達第二層,三面開敞,可以很好的觀山去處,周圍竹林密佈,搖曳婆娑,頗爲清雅。建築爲歇山頂,似臺又似亭。而第二層的後面則有一樓梯可以直接上三層。第三層較小,屬於樓的形式。

這座樓是由黃石壘成建成集亭臺樓於一體的建築,看起來雖然有些簡陋,但是卻也應了滄浪亭的山野之氣。


寫在結尾

每個園林都有自己的特色,或精緻,或禪意,或大氣……只有當你行走其中才能從園林中的各種細節中感受到園主的意境。

滄浪亭並不像留園那樣處處景緻精緻周到,也不似拙致園一般大氣從容,更不似獅子林自帶禪意……而滄浪亭最大的特色,便是“野”,一種古樸而又不經細琢的山野之趣。


歡迎關注同名公衆號--花菜阿良,世界那麼大,讓我們一起去看看。

版權聲明:圖文版權爲原作者原創,請勿商用,如有發現,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有轉載請聯繫作者,在作者許可後轉載並完整標註作者和文章來源。若有來源信息標註錯誤或侵權,請留言聯繫小編。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及時更正、刪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