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談讀書的優越感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諸如此類的話,我們應該是從小聽到大,小時候,我不知道這些印滿字和圖案的紙堆是不是真的能夠讓我進步,裏面又是否真的藏着一個黃金做成的房子和一位美麗的小姐姐,但是讀書的確有他的神奇之處,比如我爸媽想讓我做家務,我說我要看書,他們就不強迫我了;我的朋友想玩我的遊戲機,我不想和他玩,就說要看書,他們便默默地走開了。讀書可以幫我規避掉很多麻煩,在我說出自己要看書時,我的身上像是閃爍着某種光環,我彷彿看見我那想玩遊戲的朋友自慚形穢的表情。於是我堅定了一個認識:讀書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至少是值得表揚的行爲。

我們的社會對讀書始終保持着一種崇敬的態度,文化水平低的人對書籍敬而遠之,因爲自身受教育程度低,難免有一種自卑感,覺得自己不是讀書的料,但是他們又知道讀書好,所以就拼命地讓子女讀書,這就是我爸媽這種類型的人,在他們眼中讀書意味着功成名就,光祖耀祖,這套十年寒窗一舉成名的舊思想至今仍然影響甚廣。

不過隨着時代的變化,人們漸漸認識到高考與科舉有着天壤之別,讀書的神壇地位有了一定的下滑,讀書無用論一度甚囂塵上。然而這對讀書這一活動的神聖性並沒有造成絕對影響,不乏很多讀書人覺得自己從事的是一件神聖的活動,我便是這一類人。

從小到大形成的這套思想對我影響實在太深,我的閱讀習慣有部分原因還是因爲它的神聖性,因爲某種優越感,我很享受這種優越感,我身上的光環讓我像是獲得了一種資質,可以鄙夷世間的凡夫俗子。儘管我的工資並不比別人高,我過的日子比別人還要落魄,但是這並不影響我的優越感,並不影響我對他人的鄙夷,這就很有點古代窮秀才的清高了。

可隨着年齡的不斷增加,生活的壓力讓我不得不正視自己的現狀,我從書本中得到的東西似乎並不能緩解我當下的窘迫,而身邊那些不怎麼讀書的人日子過得比我卻要好得多。倒不完全是因爲攀比心理作怪,更主要的是一種責任,我也有自己的生活,如果沒有物質作爲支撐,那我在書本中構建的那套精神家園便會隨之垮塌。終於,讀書帶給我的優越感漸漸消失。現在回頭一想,那些優越感實在是沒有必要。

實質上讀書也僅僅只是一項活動,選擇讀書的人大概有這幾個目的:第一,娛樂放鬆,比如看小說,抱着這個目的看書那大概就等同於看大戲、看電影、聽評書、聽廣播、聽相聲,總之是放鬆身心,要說多崇高,多神聖,的確談不上;第二個目的學習,通過看書獲取知識。這關注的是書的實用功能,大概等同於學藝,如果說這一活動帶有什麼光環,那大概就是學成之後給你帶來的物質利益。比如一本理財書讓你學到了炒股知識,從而幫助你大賺一筆。而這個優越感是來自於物質,與讀書本身無關,所以更談不上神聖。第三個目的,學術研究。第四個目的,陶冶情操。學術研究可以造福大衆,陶冶情操則注重的是個人精神世界的建構。前者是爲大衆謀福祉,的確有它的崇高性;後者則是一種超脫於物質的高雅行爲,也有它的神聖性,所以以這兩者爲目的的讀書像是最有資格對着流俗投去他高傲的一瞥。然而服務大衆的人就不會鄙夷世俗,精神超脫的人也不會存在優越感。優越感是與這兩種目的的讀書行爲相矛盾的,如果有優越感的產生,那應該就不是一個純粹的合格的讀者了。

其實,人類從事的各種活動或許有高下之別,但並無貴賤之分。陽春白雪也好,下里巴人也罷,它們各自都有着存在的意義,哪怕是鬥地主、打麻將,誰又能否認它們各自的樂趣呢?你可以去讀書,也可以去打麻將、鬥地主,所謂的優越感大可不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