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读书的优越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诸如此类的话,我们应该是从小听到大,小时候,我不知道这些印满字和图案的纸堆是不是真的能够让我进步,里面又是否真的藏着一个黄金做成的房子和一位美丽的小姐姐,但是读书的确有他的神奇之处,比如我爸妈想让我做家务,我说我要看书,他们就不强迫我了;我的朋友想玩我的游戏机,我不想和他玩,就说要看书,他们便默默地走开了。读书可以帮我规避掉很多麻烦,在我说出自己要看书时,我的身上像是闪烁着某种光环,我仿佛看见我那想玩游戏的朋友自惭形秽的表情。于是我坚定了一个认识:读书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至少是值得表扬的行为。

我们的社会对读书始终保持着一种崇敬的态度,文化水平低的人对书籍敬而远之,因为自身受教育程度低,难免有一种自卑感,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但是他们又知道读书好,所以就拼命地让子女读书,这就是我爸妈这种类型的人,在他们眼中读书意味着功成名就,光祖耀祖,这套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旧思想至今仍然影响甚广。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渐渐认识到高考与科举有着天壤之别,读书的神坛地位有了一定的下滑,读书无用论一度甚嚣尘上。然而这对读书这一活动的神圣性并没有造成绝对影响,不乏很多读书人觉得自己从事的是一件神圣的活动,我便是这一类人。

从小到大形成的这套思想对我影响实在太深,我的阅读习惯有部分原因还是因为它的神圣性,因为某种优越感,我很享受这种优越感,我身上的光环让我像是获得了一种资质,可以鄙夷世间的凡夫俗子。尽管我的工资并不比别人高,我过的日子比别人还要落魄,但是这并不影响我的优越感,并不影响我对他人的鄙夷,这就很有点古代穷秀才的清高了。

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生活的压力让我不得不正视自己的现状,我从书本中得到的东西似乎并不能缓解我当下的窘迫,而身边那些不怎么读书的人日子过得比我却要好得多。倒不完全是因为攀比心理作怪,更主要的是一种责任,我也有自己的生活,如果没有物质作为支撑,那我在书本中构建的那套精神家园便会随之垮塌。终于,读书带给我的优越感渐渐消失。现在回头一想,那些优越感实在是没有必要。

实质上读书也仅仅只是一项活动,选择读书的人大概有这几个目的:第一,娱乐放松,比如看小说,抱着这个目的看书那大概就等同于看大戏、看电影、听评书、听广播、听相声,总之是放松身心,要说多崇高,多神圣,的确谈不上;第二个目的学习,通过看书获取知识。这关注的是书的实用功能,大概等同于学艺,如果说这一活动带有什么光环,那大概就是学成之后给你带来的物质利益。比如一本理财书让你学到了炒股知识,从而帮助你大赚一笔。而这个优越感是来自于物质,与读书本身无关,所以更谈不上神圣。第三个目的,学术研究。第四个目的,陶冶情操。学术研究可以造福大众,陶冶情操则注重的是个人精神世界的建构。前者是为大众谋福祉,的确有它的崇高性;后者则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雅行为,也有它的神圣性,所以以这两者为目的的读书像是最有资格对着流俗投去他高傲的一瞥。然而服务大众的人就不会鄙夷世俗,精神超脱的人也不会存在优越感。优越感是与这两种目的的读书行为相矛盾的,如果有优越感的产生,那应该就不是一个纯粹的合格的读者了。

其实,人类从事的各种活动或许有高下之别,但并无贵贱之分。阳春白雪也好,下里巴人也罢,它们各自都有着存在的意义,哪怕是斗地主、打麻将,谁又能否认它们各自的乐趣呢?你可以去读书,也可以去打麻将、斗地主,所谓的优越感大可不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